|
(三)在更高層次上推進城鄉區域協調發展
深入推進“1+3”重點功能區戰略。優化區域生產力布局,進一步明晰各區域功能定位、發展目標、產業選擇和主攻方向,努力實現特色發展、錯位發展、協調發展。制定出臺總體規劃、相關專項規劃和具體行動方案,重點在基礎設施、產業創新合作、重大載體平臺、生態環境和民生保障等領域,實施一批重大功能性和支撐性項目。高質量建好南京江北新區、通州灣江海聯動示范區等重大載體,制定功能區產業發展負面清單,研究出臺分類考核評價體系和機制。大力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加快連淮揚鎮、徐宿淮鹽等高鐵項目建設,開工建設鹽通、蘇南沿江、滬通二期、滬蘇湖、通蘇嘉、寧句線軌道交通等項目,大力推進北沿江高鐵和寧淮鐵路項目并力爭早日開工,積極推動京滬通道第二連接線規劃建設。抓好高速公路主通道擴容,著力打通斷頭路。拓寬投融資渠道,加快推進過江通道、港口航道建設。加強對省內機場等航空資源優化整合,大力開辟國際國內航線,做大做強臨空經濟和航空產業。加快新孟河等骨干引排工程建設,推進淮河入海水道二期工程前期工作,全面實施長江崩岸應急治理,大力推進沿海水利、海堤鞏固完善等工程。實施一批能源轉型工程,進一步加強能源供應保障,加大清潔能源利用,促進能源結構優化。抓好光網江蘇、無線江蘇、高清江蘇等重大工程,加快規劃建設5G網絡,實施工業互聯網“企企通”工程,推動量子通信試驗網絡建設。積極推進海綿城市和地下綜合管廊等市政基礎設施建設,下大力氣整治易淹易澇片區。切實提高城鎮化質量。加快編制重點區域城鎮體系規劃,以中心城市為核心、中小城市為支撐,積極構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的格局。以完善基礎設施網絡為抓手,以城市群為主體形態,發揮南京特大城市帶動作用,推動寧鎮揚一體化取得更大進展,加快徐州淮海經濟區中心城市建設。推進大中小城市網絡化建設,努力提高中小城市公共服務水平。強化規劃引領,突出產城融合,支持引導特色小鎮健康發展,加快建設文化旅游名鎮以及產業、生態和功能特征鮮明的特色小鎮,進一步豐富內涵、提升質量。積極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全面放寬重點群體落戶限制,推動居住證制度全覆蓋,實施城鎮建設用地增加規模與吸納農業轉移人口落戶掛鉤的機制,提高戶籍人口城鎮化率。進一步做好援藏、援疆、援青工作,推進與陜西、遼寧等省際協作。
(四)推動重點領域改革落地見效
大力破除體制機制障礙,突出抓好具有標志性、引領性、支柱性的重點改革,進一步釋放創新和發展活力。深化“放管服”改革。完善省級部門權責清單,推進“不見面審批服務”和基層政務公開標準化、規范化建設,穩步擴大相對集中行政許可權改革試點。深化“多證合一”和“證照分離”改革,積極推進“照后減證”,推廣實施電子證照、虛擬證照。加強事中事后監管,全面推進“雙隨機一公開”檢查事項全覆蓋,推動江蘇政務服務網向基層延伸,逐步建成省市縣鄉村五級全覆蓋,全面實現“3550”目標。加快推進全省大數據中心建設。抓好江陰市縣級集成改革試點,深化經濟發達鎮行政管理體制改革。深化國企國資改革。加強經營性國有資產集中統一監管,改革國有資本授權經營體制,積極穩妥推進國有資本投資運營公司改建,利用資本市場等形式實施混合所有制改革。推動國有企業完善現代企業制度,健全法人治理結構,推行職業經理人選聘,做優做強做大國有企業。深入推進財稅體制改革,深化預決算公開制度,加大財政資金整合力度,優化財政資金支出結構,提升財政資金使用效益。加大力度推進金融創新發展,推進金融支持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創新,加快揚子江新金融集聚區、泰州市國家級金融支持產業轉型升級改革試驗區建設。深化科技體制改革,打通科研與產業之間的通道,促進科技和經濟緊密結合、創新成果和產業發展緊密對接。加快投融資體制改革,增強政府投資行為的科學性、規范性和有效性,發揮好政府投資的引導作用。扎實推進價格、配售電改革和公平競爭審查工作。營造支持民營企業發展的良好環境。全面實施市場準入清單制度,破除信貸、上市、稅收、創新、招投標、人才等方面的隱性障礙。落實好支持中小微企業發展的政策措施,多渠道破解融資難、融資貴的問題,充分激發社會資本活力。積極構建親清新型政商關系,保護和支持企業家創新創業,進一步激發和弘揚企業家精神。大力弘揚勞模精神、工匠精神,培養造就更多江蘇工匠。扎實開展國家新型城鎮化、生態文明制度等重大改革試點。
(五)加快構建全面開放新格局
積極應對經濟全球化新趨勢,進一步拓展開放領域和范圍,以全面開放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充分發揮“一帶一路”交匯點優勢,高水平建好用好中哈(連云港)物流合作基地、上合組織(連云港)國際物流園,加快建設中阿(聯酋)產能合作示范園,推進中韓(鹽城)產業園建設,增創對外開放新優勢。積極參與鐵路、港口、通信、電網等基礎設施建設,扎實開展國際產能合作。落實好“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要求,加大長江生態環境保護和修復力度。協同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建立健全更有力的合作和推進機制,加強交通設施互聯互通,積極推進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提升開放型經濟水平,積極應對國際貿易格局的重大變化和挑戰,加快培育外貿新業態新模式,支持跨境電子商務、市場采購貿易、外貿綜合服務等新型業態發展,提高出口產品質量和附加值,加大高新技術、高端裝備、關鍵零部件、優質消費品等進口,促進外貿“優進優出”。把引進外資作為促進高質量發展的重大舉措,進一步提升引進外資質量,著力引進擁有核心競爭力的優秀企業和人才團隊,帶動江蘇企業嵌入全球產業鏈、價值鏈、創新鏈。全面實行準入前國民待遇加負面清單管理模式,積極爭取率先復制國家服務業擴大開放試點經驗。更大力度推動蘇臺產業融合發展,促進臺商企業轉型升級。加快蘇澳合作園區建設。推動海關特殊監管區整合優化,復制自貿區創新制度,積極擴大一般納稅人資格試點。全面落實開發區改革和創新發展政策措施,積極爭創國家創新型特色園區、知識產權示范園區和生態工業園區,深化蘇州工業園區開放創新綜合試驗。著力打造江蘇發展大會、世界物聯網博覽會、世界智能制造大會、兩岸企業家峰會、中國(南京)軟博會、中國(連云港)絲綢之路國際物流博覽會等重大開放平臺,為發展更高層次開放型經濟提供有力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