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讀
- 經濟發展
- 社會發展
- 減貧救災
- 法治中國
- 天下人物
- 發展報告
- 項目中心
力爭到2015年,國產鐵礦石自給率保持在45%以上,國外鐵礦石資源掌控量占進口鐵礦石的比重達50%以上
中國將構建全方位的鐵礦石資源保障體系,將被納入即將公布的鋼鐵工業“十二五”發展規劃,工業和信息化部原材料工業司副司長駱鐵軍6日對《經濟參考報》記者說,該規劃已經過國務院等各部門最終審批,可能于本周三正式在其官方網站公布。
“鐵礦石資源保障能力建設關系到我國鋼鐵工業能否持續健康發展,有必要上升至國家層面的高度。”出席2011中國國際礦業大會的駱鐵軍表示。
《經濟參考報》記者從中鋼協權威人士處獲悉,在資源保障方面,鋼鐵工業力爭到2015年基本建立利益共享的鐵礦石、煤炭等鋼鐵工業原燃料保障體系,國產鐵礦石自給率保持在45%以上,國外鐵礦石資源掌控量占進口鐵礦石的比重達50%以上。“十二五”期間,我國必須建立自由鐵礦石資源供給(含國內自產礦、海外投資權益礦和國家戰略儲備礦)、自由煉焦煤資源供給與國際市場貿易鐵礦石、煉焦煤等的對沖機制,化解國際市場壟斷化、金融化對我國鋼鐵產業的安全威脅。
值得注意的是,根據工信部數據顯示,2011年1至8月,我國累計進口鐵礦石4.48億噸,同比增加4271萬噸,增長3.5%;進口鐵礦石平均到岸價格163.75美元/噸,同比上升44.2美元/噸,增幅38%。我國鋼鐵行業因進口鐵礦石價格上漲多支出外匯200億美元,約增加鋼鐵行業成本近1300億元人民幣。
另一方面,全國大中型鋼鐵企業銷售利潤率只有3%左右,遠低于全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6%的水平,鋼鐵企業成本壓力越來越大。
“如何平衡上下游各方利益,提高鋼鐵行業的盈利能力是擺在我們面前的突出課題。”駱鐵軍對《經濟參考報》記者表示,目前,工信部已會同發改委、商務部、財政部、國土資源部等部門建立了鐵礦石保障協調機制,規范鐵礦石秩序,共同研究制訂相關政策。
近年來,國內企業積極“走出去”,投入大量的財力、物力、人力,在境外勘探開采鐵礦石資源,但由于各種原因,真正發揮效力的項目屈指可數。駱鐵軍對記者透露,工信部正在配合有關部門研究推進正在投資建設的國外鐵礦石項目盡快投產發揮效益,同時指導投資企業進一步加強與資源所在國的溝通和協調,著力解決投資的制約因素,共同推動海外鐵礦石資源基地建設。
“我們還將推進企業積極利用周邊境外鐵礦資源。”駱鐵軍表示,我國周邊地區具有較好的鐵礦資源,開發成本較低,運距短。他同時強調,將繼續推動國內礦產資源勘探與開發,鼓勵現有礦山資源的整合,提高產業集中度,保證國內礦山的有序開發,嚴禁大礦小開,亂采濫挖等現象。
無論是前些年的年度協議價格大幅上漲,還是后來年度協議定價機制的終結,再到現在的指數定價模式,充分反映出在價格這一敏感問題上供需雙方的博弈。在中國,鐵礦石價格的大幅攀升已經嚴重制約了鋼鐵工業的健康發展。
首鋼集團董事長朱繼民對《經濟參考報》坦言,中國鋼鐵產能從1996年的1億噸增加到2011年的7億噸,對鐵礦和煤炭的需求大幅度增加。2010年我國進口鐵礦石已達6.18億噸,自給率降到不足32%,世界鐵礦供應主要集中在國外幾家大公司手中,形成高度壟斷,導致鋼鐵價格上漲幅度遠遠低于原材料價格上漲幅度。
“2010年三大礦山的利潤超過中國78家重點鋼鐵企業的利潤總和,上下游產業的利潤如此不平衡,必然引起我們的反思。不合理的扭曲價格,最終損害供需雙方的根本利益。”駱鐵軍說,他同時呼吁,鐵礦石供應商和鋼廠應該加強合作是大勢所趨,希望供需雙方正視這一點,理性分析形勢和制定營銷策略。
駱鐵軍還表示,在資源保障體系之外,“十二五”期間,為了加快產品升級,將繼續加速淘汰鋼鐵行業落后產能。綜合運用差別電價、財政獎勵、考核問責等手段,嚴禁落后產能轉移,并將上大與壓小相結合,淘汰落后與新上項目相結合,根據各地區淘汰落后產能情況,優先核準淘汰落后任務完成較好地區和企業的鋼鐵項目。此外,鋼鐵布局也將優化。“十二五”期間鋼鐵工業將改變鋼鐵業發展北重南輕的局面,重點發展東南沿海鋼鐵基地,而環渤海、長三角地區原則上不再布局新建鋼鐵廠。(楊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