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個沒有英雄的時代嗎”、“我們需要怎樣的英雄”……日前,一項關于“我心目中的英雄”的網絡調查顯示,九成的人不認同“我們這個時代,是沒有英雄的時代”,超過八成的人認為,平凡人也可以是英雄,六成多的人則希望自己能成為英雄。專家認為,網絡隨機調查可能沒有社會學調查那般嚴謹,但還是為我們了解廣大網友、尤其是青少年網友的英雄觀提供了一個參照。
英雄觀從“高大全”走向多元化
此次調查由中國新聞網發起,截至記者發稿時,共有4000多人參加了調查,其中六成以上是35歲以下的年輕人。在回答“哪個中國人的名字會使你想到英雄”時,接近半數的人選擇了“毛澤東”,在6個候選人中排名第一。當問到“你心目中的英雄屬于哪種類型”時,除了偉人領袖,回答最多的是“在危急時刻挺身而出的人”以及“在自己的崗位上做出突出貢獻的人”。
“這說明社會盡管在不斷發展,但社會的基本價值觀、對正面人物的景仰沒有太大改變,偉人領袖、傳統英雄形象的固有影響力依舊還在。”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張頤武在接受采訪時表示,調查結果透露出了當代英雄觀的一個新變化:平凡人也可以是英雄。在和平年代,日常生活中有著閃光點的人,都可認為是時代的英雄。這種觀念上的轉變是值得肯定的。
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孫云曉也認為,市場經濟時代依然是一個造就英雄的時代,而且事實上也為普通人提供了更多成為英雄的機會。只是人們的英雄觀發生了改變,從過去的“高大全”走向了平民化,從過去的單一性走向了多元化。也就是說,英雄不再是沒有人情味或“神化”的人物,英雄也可以有缺點,人們更追求的是個性化的英雄;此外,也不再是全國只向一個英雄學習,而是各行各業不同群體不同年齡層次,都有自己的英雄。這種觀念的轉變,實際上體現了對人的理解和尊重,是以人為本。
在此次調查中,對于“您所欣賞的英雄人物最打動您的是哪一種品質”,排在前三位的選擇分別是: 永遠保持積極、樂觀的生活態度;正直勇敢;舍己為人、大公無私。張頤武說,“這反映出當代社會的英雄觀,首先是建立在做一個合格的公民基礎上的”。
樹立英雄形象也需與時俱進
新中國成立以來,涌現出一批又一批為當時人們所熟知的社會主義英雄形象。然而,本次調查表明,只有不到一成的人對他們的事跡“很熟悉”。孫云曉表示,“每個時代都有每個時代所景仰的英雄,樹立英雄形象也需要與時俱進”。張頤武則認為,“革命年代敢于犧牲的英雄、計劃經濟時代的勞模英雄與市場經濟時代合法致富的英雄,都是并行不悖的,沒必要把英雄的含義理解得過于狹窄。”
此次調查也把演藝明星劉德華列為英雄人物的備選,這也契合了當代青少年崇拜明星偶像的傾向。孫云曉認為,偶像和英雄榜樣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偶像往往是個人的選擇,英雄榜樣則往往來自社會的塑造,代表著一個社會的道德水準。青少年往往有自己的偶像,我們應注意挖掘偶像身上的榜樣力量與英雄品質,對此進行引導。
張頤武也認為,政治、道德領域的楷模與文娛體育領域的楷模,有著不同的功能與性質。前者代表著社會的主導價值取向,后者則主要是一種個人青春期的選擇。如果非得把二者“非此即彼”地擺在一起進行選擇,并不可取。當然,二者也并不矛盾,一個人既可以喜歡毛澤東,也可以同時喜歡劉德華。厘清這些概念,我們的英雄觀才會更寬廣包容,更有生命力。
采訪中,專家普遍認為,在為青少年樹立榜樣時,要注意真實可信,張海迪的榜樣力量之所以經久不衰,關鍵在于這個人物事跡的真實性。同時,家長、老師及社會各界也要鼓勵青少年,善于從生活的平凡處,從平凡人的奮斗中,發現英雄品質,學習英雄精神。(呂紹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