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地震后吹響“軍艦集結號”
多國軍艦奔赴海地救治傷員轉運物資,外界擔心借救災發展大型水面艦艇
海地地震發生后,美國、英國、法國、加拿大、西班牙、荷蘭等國相繼派遣海軍艦艇前往救災,韓國也不甘寂寞,打算派遣“獨島”號兩棲攻擊艦奔赴海地。雖然軍艦比普通船只具有更強的航行能力,能在危險海域執行救災任務,但外界擔心大量攻擊性軍艦抵達海地還有其他目的。
美國航母第一時間抵達海地
1月13日海地地震發生后,美國海軍率先啟動應急機制,包括核動力航母“卡爾·文森”號在內的16艘艦艇在第一時間抵達海地附近水域。緊接著,作為美國海軍快速機動艦隊的一部分,第六艦隊的“巴丹”號兩棲戒備集群(ARG)只用了48小時就起程趕往海地救災。“巴丹”號擁有世界上最先進的艦載移動醫院,還搭載了一個團的海軍陸戰隊隊員、一個直升機中隊以及大量援助物資。
此外,隸屬于美國海軍后勤司令部的“舒適”號醫療船搭載樸次茅斯海軍醫療中心100名工作人員,于18日抵達海地。“舒適”號醫療船配有500張以上病床和先進的醫療設備,一天可提供40臺緊急手術。正如美國海軍作戰部部長加里·拉夫黑德所說:“每條涂著‘海軍灰’的美國艦艇都能為海地服務。”
英國 臨時抽調船塢登陸艦
相對于美國海軍的強勢介入,自17世紀起便稱雄加勒比海的英國皇家海軍卻被海地地震搞得措手不及。按慣例,英國每年5月至12月都會向加勒比海派遣一支小規模巡邏艦隊,這支艦隊通常由一艘護衛艦和一艘輔助供應船組成,主要任務是打擊英屬百慕大、維爾京和開曼群島水域的販毒、偷渡等跨國犯罪以及執行人道主義援助。由于預算緊張,英國政府于去年12月將正在加勒比海執勤的“喬治堡”號補給船和“鐵公爵”號護衛艦撤回,結果海地地震發生后,英國皇家海軍尷尬地變成“局外人”。
為挽回顏面,英國國防部已緊急抽調海灣級船塢登陸艦“拉格斯灣”號前往海地,該艦可運送人員裝備到世界任何海域,尤其是它吃水在5米左右,能更加接近海地陸地。“拉格斯灣”號艦上的飛行甲板既可供5架大型直升機起降,又可裝載24個集裝箱,艦內還可容納3艘高速登陸艇,以運送傷員。
與英國相似,西班牙海軍也從國內抽調了“加里西亞”號船塢登陸艦參與救災,它除具備與“拉格斯灣”號相似的功能外,由于安裝了大量傳感器設備,還可充當救援海地的歐盟國家海軍的指揮調度中心。
韓國 欲派準航母遠洋救災
韓國計劃派往海地的“獨島”號兩棲攻擊艦有著“準航空母艦”的身板。“獨島”號擁有與航母無異的全通式甲板以及艦島設施,可起降直升機或短距垂直起降戰斗機,滿載排水量達1.9萬噸,可同時搭載10架UH-60和山貓直升機。
按照韓國官方的說法,“獨島”號適合在海地執行人道物資輸送和海上醫療救援任務,能幫助將集聚在太子港的海地難民轉移到其他地區。不過外界分析稱,韓國此舉可能是為了考驗“獨島”號在遠海水域的自持力和可靠性,為今后建造更大噸位的水面艦艇獲取技術參數。 (羅山愛)
援助軍艦借機宣揚“軟實力”
事實上,各國艦艇齊集海地,除了提供人道主義援助,還有投射“軟實力”、借援助之名發展大型水面艦艇的意圖。
海地地震發生后,美軍已向海地派出超過1.1萬名軍事人員和多艘軍艦。由于美國曾在1915年至1934年軍事占領海地,美國此次“大手筆”派兵援助海地引起多國質疑,媒體也指責美軍借援助之名重新“吞并”了海地。
美國全球安全研究所主任約翰·派克認為,看看海地的原宗主國法國、西班牙和美國是如何表現的,就知道它們把軍艦開到太子港不光是“為了海地人民”。美國安全計劃研究員布萊克則認為,鑒于海地地震后引來的海軍艦艇多存在較強的攻擊性,這可能會給某些國家建造大型水面戰艦提供口實。(羅山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