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讀
- 經濟發展
- 社會發展
- 減貧救災
- 法治中國
- 天下人物
- 發展報告
- 項目中心
“招工難”成為欠薪新誘因
記者采訪發現,在勞動密集型企業較為集中的珠三角地區,“招工難”成為導致近期欠薪事件多發的主要誘因。用工短缺迫使不少企業經營者開始在“招工”上“挖空心思”。
手段一:“轉包”工程讓工頭代為招工
據江門市高新技術產業區派出所副所長陳木豐介紹,由于“招工難”,不少企業老板把招工任務層層下放,將部分工程“轉包”給工頭,給予工頭一定利益,讓工頭通過“人帶人”等方式自行招工,但工頭與企業之間是不是轉包關系,是很難界定的。
跟魏汝穩一起討薪的工人都是他從山東老家帶來的。工友張全雷告訴記者,高新區美藝印模廠只有40多名工人,跟魏汝穩到廣東打工的十幾名工人都來自山東,他們2009年6月到中山打工,后跟隨企業遷移到江門,一直在廠里做噴漆工。
經江海區勞動局初步調查,工人們所說的6萬多元工資實際上是工程質量保證金。江海區勞動局監察股股長林健豪表示,承包合同中一般都會約定質量保證金,按工程進度、質量結算工資,但對這項工程的結算存在爭議,工人想把質量保證金拿走,廠方認為工程質量有問題,不應該支付那么多。
對此,張全雷告訴記者:“起初老板為了趕工,讓我們把原來噴漆的‘三底一面’改成‘一底一面’,還派人看著我們加班。原來我們每天只做30個,后來每天做了200個,沒想到干完后,老板又說質量不合格。”
手段二:克扣工資,變相“留人”
據佛山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勞動監察支隊支隊長杜銘漢介紹,春節前佛山接到不少農民工投訴,一些企業經營者為阻止他們離開企業,違法勞動合同,在過年回家前故意扣住一部分工資不肯發放。
專家認為,這種做法是企業在經營管理方面缺乏自信的一種表現。不少勞動密集型企業基礎差、底子薄,抗風險能力弱,對招工前景抱有畏難心理,錯把“故意欠薪”、“截留工資”當成一種“留人”手段,事實上“得不償失”,反倒使員工喪失了歸屬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