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讀
- 經濟發展
- 社會發展
- 減貧救災
- 法治中國
- 天下人物
- 發展報告
- 項目中心
中等收入者≠中產
張先生,住聯排別墅、開寶馬,月收入2萬。
林先生,公司普通員工,有一小戶型,無車,月收入6000元,每個月還要還2000元的房貸。
他們都叫“中等收入者”,但其中卻有兩個顯著的差別:第一,一個參照了美國的中等收入標準,另一個則是地道的中國標準。張先生發自肺腑地認為自己是中等收入者,而林先生卻覺得自己是“被中等收入”了。
8月3日,中國社會科學院發布《2011年城市藍皮書》,稱中國城市中等收入者已達2.3億人,占城市人口的37%左右,也就是說中國城市近四成人躋身中等收入者行列。這一數字是財政部公布的個稅起征點人數2400萬人(月收入3500元以上)的近10倍。其中北京和上海的中等收入階層規模較大,分別達到了46%和38%。
“沒有房子也算中產?”
譚小姐(北京,民營企業白領,稅后月收入5100元)
研究生畢業3年的譚小姐,目前在一家民營企業工作。
譚小姐給記者曬了她上個月的賬單:收入5100元,支出———早飯66元,午餐300元+晚餐450元+服裝600元+通訊費260元+交通費200元+日用品150元+水電煤氣費30元+應酬400元+房租1200元=3656元。每月節余1444元。如果沒有額外開支,每年可攢17328塊錢。
“我是中產?中產至少應該有一定的資產吧,可我現在連房子都沒有。現在1年存下來的錢都不夠買1平米房子,國內所謂的中產多數都是房奴、車奴、卡奴、孩奴。”譚小姐說。
在譚小姐看來,真正的中產階層應該指一種生活狀態,比如你是否能憑借自己的工作擁有相對的財務自由,你的消費和生活方式,是否有定期的度假等等。但是,在現在高房價高物價下,絲毫感覺不到中產的體面和自由。
“中產應有官方標準”
江先生(深圳,個人創業,月收入2萬)
“不覺得自己是中產階層。”江先生說,雖然月薪2萬,但面臨房價高,孩子成長、教育費用昂貴,以及一些日常的開銷,收入只夠維持基本的生活。“當然,現在的生活水平比以前要好,但生活壓力也非常大”。
江先生表示,中產應有一個官方的標準,目前主要的問題是區域貧富差距問題。“如果拿2萬元月薪去西部或是回鄉下那肯定就是中產,甚至是富人了。”
江先生認為,按照恩格爾系數劃分中產不太科學,以豬肉價格為例,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有限價政策,而在小城鎮每逢節假日,肉價瘋漲沒人管,一定程度上影響食品消費在總體消費中的比重。記者蘇曼麗 實習生 江哲
■ 他山之石
世界各國中產標準不一
縱觀世界各國,對中產階層多有大致標準。比如在美國,一個3口之家,12萬美元/年,人均4萬多美元,這樣的收入,才認為是一個中產的起步水平。巴西中產收入標準是7032—30360美元/年;俄羅斯,2004年11月的標準,是工資收入為最低工資標準的6倍的人。
■ 釋疑
“中等收入指標按家庭恩格爾系數測算”
張麗峰,中國社會科學院城市發展與環境研究所博士后、經濟學博士、副教授。上述關于城市中等收入階層的報告由其研究撰寫。
新京報:你在報告中評價中等收入的標準是什么?
張麗峰:我的研究報告使用了消費指標,選取城鎮居民家庭恩格爾系數作為測度中國城市中等收入階層的指標,即食物支出金額在消費性總支出金額中所占的比例。
報告中的恩格爾系數是居民家庭的恩格爾系數,而不是某個居民個體的恩格爾系數。分母中的“家庭消費性支出”包括食品、衣著、居住、家庭設備用品及服務、醫療保健、交通和通信、娛樂教育文化服務、其他商品和服務等八大類支出,但居住支出不包括購房和建房支出。
新京報:財政部公布的月收入3500元以上的人數為2400萬人,與你測算的中等收入有近10倍的差距,如何解釋?
張麗峰:一是財政部對納稅人數的統計是將有收入的居民個體作為對象,我的文章是以居民家庭為對象;二是目前我國個稅的征收標準是統一的,我的文章里中等收入階層的收入標準在不同的地區和不同的時期都是不同的。所以,兩者的范圍和標準都不同,不能放在一起進行簡單的比較。
新京報:有很多讀者看到你的結論之后,都認為自己是“被中等收入”了,你的看法是什么?
張麗峰:我想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一是這些朋友可能還沒有來得及全面、系統閱讀這篇文章,對本文界定的中等收入階層的標準不了解;二是文中列出的中等收入階層的可支配收入是全國的平均數值,不能將其作為衡量某個城市某個家庭或個人是否達到中等收入階層的標準;三是先用自己心目中的中等收入階層標準來衡量自身及周圍居民的情況,然后再與本文中的相關數據進行對比;四是本文中的數據截止到2009年,已經過去兩年,可能有一定的時間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