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聞背景】
2012年新年伊始,公益事業便引起廣泛關注。
1月8日,中國慈善捐助信息中心發布《2011中國慈善捐助報告》,近六成社會捐助流入具有政府背景公益組織的數據引人注目;幾乎同時,兒童希望基金會也因網傳的一張照片被質疑……2011年,中國公益事業遭遇的信任危機尚未平復,就再次陷入輿論的漩渦。
公益事業事關公眾福祉,這項頭頂良心和善意光環的事業如何重獲信任、步入良性發展軌道?2012年,中國公益事業該如何重新出發?為此,記者采訪了北京師范大學公益研究院院長王振耀教授。
沿襲傳統,缺乏調整
部分公益組織行為與功能錯位
記者:來自《2011中國慈善捐助報告》的數字顯示,2010年政府部門接受捐贈占到捐贈總額的37.6%,除政府外,各類基金會、慈善會系統和紅十字會系統也是接受捐贈的主力軍。這兩者接受捐助占到社會捐助總數的近60%。而民間公益組織只接受到不到1.3%的捐款,您怎么看待這種情況?
王振耀:根據當前我國公益組織的發展現狀,我認為這是一個體制性的結果。
我國的公益基金會從發展開始就帶有深厚的政府淵源。兩大覆蓋全國的公益慈善組織,紅十字會依托行政系統、慈善總會分屬民政系統,另外共青團、婦聯等也都有自己的公益慈善組織。
而當前民間的公募組織并沒有覆蓋全國,我國的企業基金會、家族基金會以及社會基金會都還沒有發展起來。所以出現這個結果也是必然。我們現在并不是要切斷公益基金會與政府之間的關系,其實由政府推動基金會的發展,可以整合更多資源,為老百姓做更多的事情。
記者:但目前公眾對這些組織的質疑聲比較大,您認為,這些具有濃厚政府背景的公益組織目前主要存在哪些問題?
王振耀:具有政府背景的公益慈善組織,整體上說,其突出問題是沿襲傳統的動員體制、缺乏適宜的治理機制,因此必然出現行為和社會功能的錯位。公眾所質疑的公開透明問題,實質是一個體制轉型問題。
當前公眾的質疑,主要集中于公募類公益慈善組織行為的兩個方面,一是公益慈善組織要不要以及如何與商業合作,在與商業組織合作的過程中,我們的公益慈善組織確實出現了一些不夠規范的現象;二是如何保證慈善項目的公開透明,在這個方面,公益組織相當多地存在著不同程度的缺陷。
記者:功能錯位,也就是說它們的一些行為偏離了本位,那這些公益組織如何才能回歸公益本位?
王振耀:具有政府背景的公益慈善組織要達到真正的公益本位,最為重要的,是要在解決社會問題的過程中發揮自身特有作用,使大眾得到更多公益福利。
參照國際經驗,總結我國一些地方的成功案例,具有政府背景的公益組織可以立即著手進行這些工作:第一,開發公眾急迫需要的大型社會公益項目,展現自身強大的社會服務功能;第二,利用與政府的良好關系,推動國有企業進行大的捐贈;第三,為民間的專業化服務組織提供服務平臺,包括建立網絡,協調資源,甚至推動行業標準的建立等。
其實,政府方面的慈善公益資源還遠遠沒有得到發掘,如果具有政府背景的公益組織利用自身的獨特優勢,在這些方面不斷地開發項目,相信會得到社會的理解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