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讀
- 經濟發展
- 社會發展
- 減貧救災
- 法治中國
- 天下人物
- 發展報告
- 項目中心
|
中新社北京2月20日電 題:中國開啟“文化興國”大布局
中新社記者 田軍
距中國“兩會”開幕還有半個月之際,中國《國家“十二五”時期文化改革發展規劃綱要》15日對外發布,“文化興國”戰略再度引發媒體熱議。
近一年來,文化體制改革的字眼頻頻見諸媒體,成為社會熱點。中國的文化戰略正迎來大布局的時代。
去年7月1日,中共中央總書記胡錦濤在中共建黨90周年慶祝大會上提出“加快文化體制改革”、“創造出中華文化新的輝煌”。
去年10月,中共十七屆六中全會首次將“文化命題”作為中央全會議題,提出到2015年文化產業的產值占GDP的5%,并制定了到2020年的文化改革發展奮斗目標,明確把文化產業打造成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還特別提出文化的大發展大繁榮是“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從政治的高度確定文化強國的策略,開啟“文化興國”布局篇章。
在不久前的地方兩會上,各地對文化產業的關注度空前提高:北京將統籌政府資金100億元人民幣,支持文化創新和重大文化項目;上海則支持社會資本進入文化創意產業,廣東開展文化消費補貼計劃和國民文化消費卡工程試點;浙江呼吁“文化立法”,到2015年,文化產業增加值力爭比2011年翻一番……
不難看出,從中央到地方,中國的決策層將焦點瞄準文化體制改革,以期激發經濟活力。北京大學文化產業研究院發布的《2012中國文化產業年度發展報告》顯示,2011年中國文化產業總產值預計超過3.9萬億元,占GDP比重將首次超過3%,文化產業對國民經濟增長的貢獻不斷上升。在全球經濟形勢不穩定的當下,政策扶持的效果顯而易見。
對于中國來講,文化體制改革的要義不僅是取得經濟上的發展,還是以強勢的主流文化重塑國民精神。
近年來,中國對外文化交流活動異彩紛呈,三百余所孔子學院在全球掀起漢語熱,中國形象宣傳片接連亮相紐約時報廣場……但與經濟貿易順差相比,中國文化貿易仍存在嚴重逆差。中國經歷改革開放30多年,物質財富劇增,但信仰和社會道德的問題卻讓大陸社會各界深表憂慮。
中國的崛起曾被稱作“21世紀最激動人心的大事”。正如有評論所稱,這種崛起,不能只是物質財富的劇增、經濟格局的重塑,而應伴隨社會主義價值體系的傳播,推助中華文化的弘揚。
從更廣的歷史視野看,文化體制改革是經濟體制改革在新世紀的深化和升華,是中國整個改革開放大業中至關重要的一環,關乎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2012年,正是中國的文化體制改革重要的時間節點。在即將開幕的全國“兩會”——中國五千余名各界精英出席的政治盛會上,如何讓中國文化更適應經濟發展和現代化的需要,如何讓文化成為教化人心、提振正氣的利器,如何讓中華文化走出去、提高中國軟實力,料將成為代表委員熱議的焦點。(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