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讀
- 經濟發展
- 社會發展
- 減貧救災
- 法治中國
- 天下人物
- 發展報告
- 項目中心
|
受第八號熱帶風暴“西馬侖”影響,云南省昆明市從7月18日開始一直持續大到暴雨,導致昆明市區多個地方被淹,盤龍江、金針河等多個河流水位暴漲,整個昆明市交通受到嚴重影響。
昆明市排水設施管理有限責任公司總經理趙思東向媒體證實,“18日晚間至19日,最新數據顯示昆明市降雨量達到190毫米。昆明市整個行洪系統出現問題,包括盤龍江,導致昆明市管網都出不去。目前,昆明城區出現內澇地方很多,多個區域被淹。”
有昆明市民自嘲,“春城”一夜變成“威尼斯”。在這番無奈話語背后,城市內澇問題再次引發社會關注。
雨水季節幾多城市現海景
“一夜暴雨,昆明成災,全城癱瘓。盤龍江,水翻出了岸;北市區,停電了,公交停運了;二環上下,金馬片區,堵癱一片;青年路,市中區,一片汪洋;關上片區,人民路,行人過河。昆明,一場大雨,就全城癱瘓了!”一夜暴雨,讓不少在清晨行色匆匆的昆明上班族倍感糾結,只能通過微博一吐心中不快。
暴雨之后成澤國的情形,并非昆明獨有。今年雨季以來,全國多個城市出現內澇災情:
6月19日夜到20日早晨,四川省成都市遭遇雷雨襲擊,導致城區部分道路出現不同程度積水,再現“看海”場景;
6月底,安徽省黃山市連續多日的大暴雨導致城區、國省及縣鄉道路、農作物等被淹嚴重。在黃山市區內澇最嚴重的夢園村,市民們在暴雨之后清理家里的淤泥,從墻邊的水印可以看出內澇最深的時候,達到了兩米;
7月2日晚,一場短時間強降雨導致河南省新鄉市區遭受內澇,個別路段水深達1.5米,引發交通癱瘓……
100多年前,法國文學家維克多·雨果說過,下水道是“城市的良心”。這句話讓經歷過暴雨、內澇的市民記憶深刻,以至于當逢暴雨必內澇幾乎成為一種常態時,關于“城市良心”何在的追問此起彼伏。
形象工程湮沒“城市良心”
城市內澇現象為何頻繁出現?有專業人士認為,城鎮形成“洪水”的首要原因是降雨強度大,范圍集中,超出排水能力。其次是地形地貌的變化。隨著城市的發展,城區不得不向周邊地勢比較低洼的區域擴展,加之城區不透水面積(道路、廣場、建筑物)的比例增大,使得積水現象更容易形成。
“而更為重要的原因是‘排水系統建設滯后’。”業內人士分析說,目前我國一些城市排水管網欠賬比較多,管道老化,排水標準比較低,導致內澇頻頻。
“在過去很短的20年、30年當中,我們的城市化由20%漲到47%,這是十分迅猛的發展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地方政府更加重視的是把表面上的高樓大廈建起來,排水系統有被忽視的傾向。而且很少有城市制定系統的排水系統規劃,都是發展一片做一片,缺乏長遠的規劃,沒有骨干排水管網的話,各個小區只能各自為戰,水是排不出去的。”國家減災委委員、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副總工程師程曉陶告訴《法制日報》記者。
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副院長楊保軍也認為,面對接二連三出現的城市災害,人們應該從城市規劃的角度反思一下。
“一段時間以來,我們的城市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但是仔細一看,城市變得是越來越美了,可是這種美是在表面,也就是大家所說的形象工程。這里反映出需要端正城市建設指導思想的問題。”楊保軍說,一個現代化的城市,不在于有幾棟高樓大廈或者是有幾個漂亮的公園,而在于城市的基礎設施和安全保障系統。我國的城市在表面上的投入比地下要多,這種指導思想應該端正過來。
程曉陶也認為,“水排不出去”更為深層次的原因,是經濟發展觀和官員政績觀的問題。
“因為我們是在經濟條件尚不是十分充裕的情況下,要把城市非常迅速地發展起來,再加上一些官員政績觀存在偏差,城市管理者就容易將目光集中在地面上的東西,有一點錢可能會優先解決供水、污水、交通、供電等問題。”程曉陶說,“另外,排水系統也不是天天需要用到的,一年可能就是到了汛期才會發揮作用,而且到了汛期也不見得年年都會有大暴雨,有些人就會抱著僥幸心理。”
防治內澇仍然無法可依
“為什么只有強降雨后,城鎮面臨洪澇,一些蓄積已久的問題才會得到關注,但最終仍得不到妥善解決?這涉及城市管理的各個部門之間存在的問題: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是城建部門管理的,但是,水要排出去又進入了水利系統的管理范圍。城市向農村急速擴展又衍生出一些問題:擴出來這部分區域的防洪歸誰解決?標準應該怎么定?”程曉陶說,在經濟快速發展的過程中,區域之間、人與自然之間基于水的矛盾會變得越來越復雜。在這種情況下,一些問題會陷入扯皮、推諉的狀態而難以得到及時的解決。
“只有從人治走向法治,明確職責與權益以及大家共同遵守的規則,內澇問題才能得到更好的解決。”程曉陶說,現在各地城市內澇頻繁,正是由于在城市內澇防治上存在多處法律空白,才導致問題不斷出現。
據了解,2002年修訂的水法,只在第六十五條規定在河道管理范圍內“建設妨礙行洪的建筑物、構筑物,由縣級以上水政部門責令停止違法行為,恢復原狀;處一萬元以上十萬元以下的罰款”等,而且該規定僅適用于河道范圍的城區。2009年修改的防洪法,僅在第十條規定“城市防洪規劃,由城市人民政府組織水行政主管部門、建設行政主管部門和其他有關部門依據流域防洪規劃、上一級人民政府區域防洪規劃編制,按照國務院規定的審批程序批準后納入城市總體規劃”。
程曉陶說,我國的治水理念、管理體制與運作機制的調整與完善,是一個漸進的過程。人與人之間、人與自然之間基于洪水風險的利害關系是客觀存在的,并且會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而日趨復雜,必須采取法律、行政、工程等綜合性手段,才能得以合理的調整。這是洪水風險管理的本質。而在上述構建過程中,法律是一個最基本的約束。
據了解,為解決日益嚴重的城市內澇問題,今年3月,國務院辦公廳發出通知,要求做好城市排水防澇設施建設工作。通知要求,2013年汛期前,各地區要認真排查隱患點,采取臨時應急措施,有效解決當前影響較大的嚴重積水內澇問題,避免因暴雨內澇造成人員傷亡和重大財產損失。2014年年底前,要在摸清現狀基礎上,編制完成城市排水防澇設施建設規劃,力爭用5年時間完成排水管網的雨污分流改造,用10年左右的時間,建成較為完善的城市排水防澇工程體系。
程曉陶認為,在沒有相關法律對城市防洪進行規范的情況下,國務院辦公廳下發的通知,可以視為防治城市內澇的長遠規劃。但是,這份通知還只是屬于行政命令,真正解決城市內澇,還是需要通過法律來明確相關部門的職責,協調社會各方面的力量來防治。(記者余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