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的中央資金要被審計覆蓋
“審計機關對政府投資項目要實行全過程跟蹤審計”,這是總理在災后恢復重建之初就給審計部門下達的命令,審計署固定資產投資審計司副司長盧華勝介紹說,總理要求審計部門必須改變以往事后審計、秋后算賬的思路,災后重建的每一筆資金,只要開始撥付,審計部門就要介入,跟蹤查看重建資金有沒有被擠占、截留、挪用的現象。
面對約1萬億元重建資金的大盤子,盧華勝介紹說,審計署的目標是把問題發現在前面,保障資金安全、合規、有效使用,對中央投資的審計覆蓋面要達到資金量的60%以上,對地方投資的審計覆蓋面要達到資金量的80%以上。
這種獨創的跟蹤審計模式,其實在地震后救災款物分配中就曾試水,當時,審計部門用半年的時間,跟蹤審計中央和各級地方財政撥付的一千多億元救災款物,并在審計過程中向社會公告了四次審計結果。
正是救災款物跟蹤審計在過程中發現問題、及時堵住資金流失漏洞的效果使中央決策層意識到“全過程審計比事后監督更重要,查出問題越早,損失也就越小”,并由此把跟蹤審計寫進了災后恢復重建的國家總體規劃。審計部門也形象地把跟蹤審計比喻為災后恢復重建的“免疫系統”。
相比2008年的救災款物跟蹤審計,恢復重建的跟蹤審計要面臨資金量更大、項目繁多、審計時間更長等諸多難題。
特別是大大小小20多萬個重建項目,有的是城鄉居民住房,有的是醫院學校,有的是路橋等基礎設施,還有的是工礦企業。對審計人員來說,今天可能是審住房,明天可能是審公路,而這些不同的項目,每一個背后要么是有幾百份合同要審讀,要么錯綜復雜的經濟關系要梳理。盧華勝說,跟蹤審計要求審計人員練就火眼金睛。
事實上,一千多人的審計隊伍要對應20多萬個項目,需要審計人員超負荷的運轉。綿陽市的審計局局長劉清華說,以往,綿陽全市一年也就審100多億元的資金量,而現在要面對的上千億資金及其重建項目,人手捉襟見肘,而且綿陽的計算機審計系統也在地震中全部癱瘓。
人手緊,項目多,資金量大,如何保證審計質量?審計署固定資產投資司副司長盧華勝介紹說,至少有三個路徑能提高審計的質量。首先,審計署內部還有一個質量督導組,這個小組不定期地經常在災區27個審計組巡視,檢查各組的審計質量。另外,除項目的審計外,審計署還將組織對學校、土地使用、居民住房等方面的專項審計調查,確保審計有點有面發現問題,同時將制定規范災后恢復重建審計的有關指導意見或有關內控制度,引導跟蹤審計更加規范開展。再有,審計署已經要求各審計單位要及時發布審計公告,審計公告的質量實際上對審計人員也是把雙刃劍。
盧華勝還介紹說,為了解決審計人員缺乏的問題,一些援建省市,比如上海市,就直接在重建指揮部里配備審計人員,這樣審計人員就能在指揮部的決策管理過程中開始關注資金的使用和效果,起到事半功倍的審計效果。
本報北京4月27日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