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在即將過去的一年,世界科技迅猛發展,亮點紛呈。歲末,本報記者就此獨家專訪了中國科學院院長路甬祥院士。在長達80分鐘的采訪中,路院長回顧過去,展望未來。他強調指出,目前,各國都把創新能力建設視為提升其國際競爭力的關鍵,重大原始創新和集成技術創新不斷涌現。中國科技界正在努力縮小同世界先進水平的差距,迎頭趕上。
各國加強創新能力建設,提升本國競爭力
問:2004年世界科技發展形勢的主要特點是什么?
答:2004年是科技發展史上比較重要的一年。最突出的特點是各國都把創新能力建設看作提升其國際競爭力、安全能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的關鍵因素。一些重要的國際科學組織先后提出了創新能力建設的咨詢報告。美國科學基金會啟動了信息、生物、納米技術和認知科學計劃,認為未來這四大科學技術將會醞釀產生重大突破。歐洲也正在實施第六框架計劃,加強歐盟成員國的合作,其目標是通過整合來提升歐洲整體的創新能力,保證歐洲經濟的持續發展和安全與健康。
俄羅斯力圖重振科技大國雄風。進入新世紀之后,俄羅斯政府認識到,基礎研究、最重要的應用研究與開發是國家經濟增長的基礎,是決定國家國際地位的重要因素。為此,俄政府加大了科技投入,加強了國家調控,積極推進國家創新體系建設,提高科技成果的轉化率,發展科技創新隊伍,并通過專項行動計劃,支持科學與教育的結合,大力支持先進制造技術、信息科技、航空航天科技等領域的發展。
韓國力圖成為亞太地區的科學研究中心。政府制定的目標是力爭2005年科技競爭力達到世界第十二位,2015年達到世界第十位,2025年達到世界第七位,成為亞太地區的科學研究中心,并在部分科技領域位居世界主導地位。
印度也力圖通過發展科學技術實現其大國夢想。印度獨立之后,一直大力發展高等教育,至上個世紀90年代,印度科技人員的數量已僅次于美國和俄羅斯,居世界第三;進入新世紀之后,印度的生物科技和信息科技已經居于發展中國家的前列,并且掌握了較為先進的空間技術和核技術。
其次,全球出現了科技群體性突破態勢,各個學科都有突破,并且出現了學科之間和內部互相影響而產生的突破。學科交叉融合加快,新興學科不斷涌現。
第三,科技創新、轉化和產業化的速度不斷加快。在19世紀,電磁波從理論的提出到實現無線通信時隔近30年,到了20世紀,集成電路僅用了7年時間就得到應用,而激光從發現到應用僅僅用了一年多。今天,人類基因組、超導、納米材料等本屬于基礎研究的成果,有的早在研究階段就申請了專利,很多科學研究成果迅速轉化為產品,走進生活。原始創新能力、關鍵技術創新和系統集成能力已經成為國家間科技競爭的核心,成為決定一國在國際產業分工和全球經濟格局中地位的基礎條件。
第四,能源價格飛漲,促使各國更加關注調整能源結構,尋找新的可再生能源和可替代能源,進一步提高已有能源的利用率。歐盟提出計劃,到2050年,可再生能源要占到所有能源供給的50%—60%。他們同時也在研究太陽能、風能、生物能、先進核能技術,努力尋找油氣資源。
第五,對新生傳染病的關注進一步加強??茖W界更加關注新生傳染病的病源學、病理學和防疫機制,并積極尋找新的藥物。但是,欠發達國家在解決清潔水、醫療保健、防止土地荒漠化、減少水土流失等方面仍面臨很多問題,包括聯合國在內的很多國際組織因此提出,要幫助發展中國家提升創新能力。
第六,科技倫理道德受到注重。生物技術、IT技術、納米技術的發展帶來了很多道德倫理方面的挑戰。很多國家都開始建立科學道德體系,并用法律手段來規范這方面的研究。
開發月球資源、發展太空生產在21世紀初可能成現實
問:一年來,全球科技取得哪些重大的新成果和新突破,它們對人類社會生活會帶來什么影響?
答:空間探索和空間科技取得重要突破和顯著成果,歐洲和美國發射了火星探測器,帶動了高技術的發展,開發月球資源和發展太空生產能力將有可能在21世紀初成為現實。同時,外層空間微重力和超真空環境的利用將使人類在21世紀初生產出超純材料、新的藥品和優質抗逆農作物品種等。此外,空間通信、遙感和導航已經或正在形成新興產業,多層次、多用途、實時性、天地銜接的天基信息系統將為經濟社會發展和國家安全提供強有力的保障。
在信息技術方面,計算機、網絡通信、信息家電和信息處理技術相互融合,繼續改變著人類的生活方式與生產方式,并將繼續推進新軍事變革。信息技術與其他技術交叉融合,促進了傳統產業升級換代,催生出新的產業門類,改變了人類社會的產業結構。
生物技術已經進入功能基因組時代。人類基因組測序2001年完成后,科學家又完成了水稻、玉米等的測序,今年則完成了豬、家蠶、雞等的測序,其中家蠶和雞的測序以中國為主。下一步要認識基因功能組每一段所控制的遺傳發育功能,這將對優化物種品系產生重要影響。以生物為材料的工業生物技術異軍突起,估計2020年后,工業生物制造有可能成為重要的核心產業,并將帶動綠色生產和循環經濟的發展。生態環境修復技術的發展將使人類有可能扭轉長期以來單純向自然索取的歷史,逐漸恢復較為健康穩定的地球生態系統。
今年中美分別在量子密碼、量子計算和量子通信上取得進展。美國建立量子通信的試驗網。中國科技大學建立了長距離量子通信試驗網。中國科技大學潘建偉教授關于五粒子糾纏態的重要發現,舉世矚目。量子密碼一旦可實現遠距離傳輸,對軍事、企業的信息傳輸保密有重大意義。
在納米技術領域,中國做得比較好。中國學者發表了大量有關論文,數量上僅次于美國,位居世界第二。中科院金屬所盧柯教授在銅的納米超塑性技術研究取得進展之后,又有了納米孿晶結構銅的新發現。
中國科技體制改革步入新階段,創新體系建設取得進展
問:未來國際科技發展的重點領域有哪些?
答:各國都在做中長期的科技發展戰略研究,研究科學前沿、改善未來生活、提升競爭能力、調整投資結構和變革科學體制??偟内厔菔谴龠M學科交叉,加強對優秀人才的支持?!?·11”事件后,美國嚴控外來人員的進入,歐洲則制定了新的吸引人才的政策,加緊吸引俄羅斯、印度和中國等國的人才。
今年以來,重大科技項目的合作也增加較多。歐洲越來越注重歐洲框架計劃科技合作。德、法改變以往做法,開始請世界上的優秀科學家擔任新建研究所所長。
各國科研戰略目標越來越清晰。比如研究納米技術就是為了開發下一代的微納電子器件、光電子器件;研究生物主要是為了解決醫藥、農業、品種更新、尋找生物能源方面的新途徑。研究IT主要是研究超寬帶新一代網絡,戰略應用目標也很明確。
問:中國科技發展在全球科技發展中處于什么樣的地位?在哪些方面發展較快并處于前沿地位?
答:中國科技在全球的地位有較快上升。未來15年的長遠科技規劃估計在明年春天公布,它將為到2020年的科技發展提供很明確的目標。在這個規劃的制訂過程中,我們發動科學家進行了充分討論,使大家對國家科技發展戰略更加清楚。這將有利于引導科學家面向國家戰略需要,緊緊把握住提升國家經濟競爭力、國防能力和提升持續發展能力的主線開展科技創新活動。
中國的科技體制改革步入新階段,國家創新體系建設取得進展,突出表現在科學院的知識創新工程進展順利,發揮高校科研作用方面取得新的進展。目前中國在研發方面的投入達到了GDP(國內生產總值)的1.36%,而3年前僅占GDP的0.7%。今年中國在基礎研究方面的投入也在不斷增加。自然科學基金過去20年來不斷增加,從4000多萬元達到了20多億元。
問:中國對外科技合作的進展如何?取得了哪些成果?
答:人員交往更多,合作項目更大,層次也更高,已從一般科技交流走向重大科技交流。中國現在已經全面參與了歐洲第六框架計劃和伽利略計劃。中國科學院今年和德國馬普學會的合作已經30年了。開始時每年交流量只有3—5個人,現已發展到上千人。合作領域從人員合作到項目合作,再到共建科學家小組,共建研究所。
科學技術不僅推動經濟發展,而且是先進文化的基石
問:科學創新與技術創新意義有何不同?科技創新與可持續發展的關系如何?
答:科學創新是技術創新的基礎。比如,激光現象是從科學發現來的,但后來應用到了技術層面,成為技術創新。科學研究有時候不一定直接轉變為技術,但是能給人們提供新概念,比如說生態保護。科學創新認識客觀規律,為技術創新提供知識基礎,為可持續發展提供科學根據。技術創新則改造世界,創造新的生產力。
科學創新也是先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先進文化就是要不斷認識客觀世界,不斷揭示自然現象和社會中存在的矛盾和問題。技術創新則不斷創造前人未能創造的生產方式。
科學技術應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關注經濟社會的全面協調和可持續發展,關注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茖W技術不僅要作為第一生產力推動經濟發展,而且要作為先進文化的重要基石,在精神生活層面上推動人的全面發展和人類文明的進步。科學精神和人文精神的融合,將發展和更新人類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和思維與生活方式。(吳迎春 丁剛)
《環球時報》 2004年12月30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