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天員出艙活動模擬圖
資料圖片:出艙活動試驗(圖片來自:北京晚報)
由于航天服的研制等問題,原定在2007年發射的“神七”被推遲。上周,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研究員、國際宇航科學院院士朱毅麟向媒體透露,“神七”將于明年10月份發射升空,中國航天員將實現首次太空行走。
北京大學地球與空間環境學院焦維新教授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的時候說,與“神六”相比,“神七”的所有重點都放在實現首次太空行走。所以,和“神六”相比,“神七”有5大不同。
第一大不同:飛船有效載荷增加,火箭的推力將加大
與“神六”相比,“神七”飛船的有效載荷將會有所增加。“神七”會上3名航天員,還要攜帶艙外航天服和7天太空生活所需的物品,所以上去的時候要攜帶300公斤的東西,回來的時候可以帶100公斤的東西。飛船的重量比起“神六”來說要增加很多。“光艙外航天服的地面重量就達125公斤。”焦維新說。
另外,“神七”的外觀與“神六”有所不同,由于“神七”會上3名航天員,在天上待7天。雖然‘神六’設計上可以能夠搭載3個人,但是“神七”的3名航天員要完成各項任務,飛船的容量肯定將有所增加。這就要求現有的運載火箭的推力滿足“神七”要求。
第二大不同:“神七”軌道艙里將新添一個“夾層 ”
“神七”在軌道艙的設計上與“神六”相比有一些不同。“神七”航天員將進入太空,因此“神七”軌道艙須設計一個“夾層 ”——“氣閘艙”。焦維新教授解釋說,航天員在出艙前先要“減壓”,航天員從太空返回進入航天器后先要“升壓”,其原理類似潛水員進出正在深海中的潛艇。因此,航天器上必須有一個設施具有“卸壓”功能和恢復功能。氣閘艙將由兩道門組成:航天員穿好艙外航天服把第一道門關上,后把第二道門打開,這樣便能夠保證原來的艙里的氧氣和壓力。而回來的時候也一樣,航天員必須分別經過這兩道門。
俄羅斯的飛船將此設施專門做成了一個艙,叫“氣閘艙”;而美國的飛船也有類似設施,但他們沒有把它專門做成一個“艙”,美國的飛船是“兩艙結構”,只有指令艙和儀器艙,進出太空的這一設施直接就安裝在指令艙里。“氣閘艙位于返回艙的上方,與軌道艙連接。航天員爬上‘夾層’后,就會通知下面的航天員將‘夾層’的門給嚴密地封閉上。”焦維新教授說,“飛行員換上太空行走的航天服后,放掉‘夾層’里的氣體,打開艙門后,航天員就可以到軌道外面,進行太空行走了。
第三大不同:“神七”軌道艙將不會在軌“駐守”
焦維新教授認為,和“神六”相比,“神七”飛船的一個顯著不同在于飛船完成任務后,軌道艙將不會在軌“駐守”,而是和推進艙一樣,在與返回艙分離的一刻墜入大氣層。
此前,無論是“神六”還是“神五”,在航天員隨返回艙回歸之后,被分離的軌道艙仍會在軌運行半年左右的時間,期間將進行一些科學實驗,并把有關實驗數據持續傳輸到地面。在此之后,軌道艙因動力耗盡,會類似“太空垃圾”那樣在太空中游蕩,漸漸被地球引力拉回到地面墜下。
焦維新解釋,“神七”的軌道艙之所以不再留在軌道,是因為研究人員將把“神七”的試驗方向集中在保障航天員順利出艙活動方面。
第四大不同:航天服要求適應太空行走要求
“神七”要執行的主要任務是實現我國首次太空行走。3名航天員一個要出艙行走,一個在軌道艙迎接,返回艙還要留人。“航天員進行太空行走的目的,是為了維修、裝卸、更換和回收航天器及航天器的外部設備。”焦維新教授稱。
“神七”將具備航天員太空行走的幾項必備條件。艙外航天服必須具有防微流星、真空隔熱屏蔽、氣密、保壓、通風、調溫等多種功能。另外,艙外航天服的手套必須既密封又靈活,頭盔也要既透明又密封。
焦維新教授介紹說,“航天服后背的位置會有一個背袋,里面除了氧氣瓶、一些工具外,還會有一個燃料助推器,他的主要作用是使航天員可以借此控制行走方向。為了不讓航天員飄走,航天服上還有一個我們稱作臍帶的特制繩子,專門將航天員與軌道艙接在一起。”而且,“神七”航天員的宇航服上還將配有一塊特制的銀蓄電池。當航天員進行艙外活動時,它就開始源源不斷地輸出能量,待電時間將比原來提高2到3倍。
第五大不同:航天員像開戰斗機一樣駕“神七”
“神六”在太空飛行期間,費俊龍和聶海勝兩名航天員先后進行開關艙門、穿脫壓力服、穿艙、抽取冷凝水四大項“在軌干擾力”實驗。結果表明,航天員較大幅度動作對飛船姿態影響微小,飛船姿態保持良好。費俊龍甚至還在飛船上連續做了4個前滾翻。
據說,這是航天員自己在游戲,不是事先安排的。此次空間飛行結果表明,從剛升空到準備返回,費俊龍和聶海勝任何時間都能正確發出指令、準確控制各種設備,艙門開關等動作較大的操作也能一次成功。
專家介紹說,有了“神六”實驗的基礎,“神七”將安排航天員“像駕駛戰斗機一樣駕駛飛船”,這對于飛行員出身的中國航天員來說,簡直是駕輕就熟的事情。(陳永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