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美國宇航局太空網報道,人們一想起火星,就會想到那是一個到處是紅色巖石,平原布滿灰塵的貧瘠世界。然而去年美國宇航局的“鳳凰”號火星登陸器獲得一項驚人發現:火星上竟然下雪。
去年,“鳳凰”號在為期5個月的任務快要結束時,在北極的瓦斯蒂塔斯-伯里利斯(Vastitas Borealis)平原觀測到冰晶飄落在火星表面。科學家2日在《科學》雜志上的4篇論文中詳細介紹了這項發現和其他一些發現。這項研究有助于增加人們對過去和現在火星表面的水活動以及這顆紅色行星是否具有可居性的了解。
2005年5月25日,“鳳凰”號在火星上成功著陸,開始進行挖掘和分析火星土樣的任務,以便確定這顆紅色行星的地下是否存在水冰,并觀察北極地區的天氣情況。“鳳凰”號氣象儀的首席科學家,加拿大約克大學的詹姆士·懷特韋(James Whiteway)表示,以前圍繞火星運行的飛船曾在這顆紅色行星的大氣層上方觀測到云團,在下方看到過“冰霧”,但是他們從沒看到過降雨、降雪的現象。
“鳳凰”號在火星表面的有利位置利用加拿大航天局提供的光學定向和測距(LIDAR)儀,把雷達脈沖發射到火星大氣里,在它的著陸點上方發現云團和降雪現象。這些稀薄的云團海拔較低,主要由冰晶構成,跟地球極區冬季形成的卷云非常類似。懷特韋還把它們與噴氣機穿過地球大氣留下的稀薄云團進行對比。
他說:“火星上空的這些稀薄的束狀云團所含的水分幾乎相同。”直到“鳳凰”號在這顆紅色行星上呆到第80或90個火星日的時候,這些云團才形成,懷特韋解釋說,當時的空氣溫度非常低,因此大氣里的水蒸氣能濃縮凝結成冰晶。隨著任務一天天接近尾聲,火星上空的云團變得越來越厚,離地面越來越低,而且存在的時間也越來越長。
直到任務結束時,火星上才出現降雪現象。這些雪跟飄落在地球極區的雪非常類似,有時這種雪被稱作“冰晶”。懷特韋把這形容成是“在空中閃閃發光的冰晶”。這些雪還不能覆蓋住整個地面,每天的降雪量總共只有幾微米厚。懷特韋表示,“鳳凰”號的觀察資料顯示,“降雪是火星上的水循環(hydrologic cycle)的一個組成部分”,但是在“鳳凰”號任務以前,人們并沒發現這一現象。
目前還不清楚這項發現會對我們了解火星水循環(現在和過去)產生怎樣的影響,過去這顆紅色行星可能既溫暖又濕潤。懷特韋表示,科學家可以利用這些最新資料修改火星氣候模式,現有火星氣候模式不包含最近發現的這些云團和降雪等氣候特征,通過不斷努力,“最終我們將會了解到這項發現到底意味著什么”。(孝文 新浪科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