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讀
- 經濟發展
- 社會發展
- 減貧救災
- 法治中國
- 天下人物
- 發展報告
- 項目中心
視頻播放位置
下載安裝Flash播放器星載海洋水色掃描儀由中國科學院上海技術物理所研制,按海洋水色定量探測的需求設計,有高信噪比、高光譜分辨率、高量化等級、含熱紅外通道等特點,星下點地面空間分辨率1.1公里,重復觀測周期3天。四波段CCD成像儀由航天工業總公司508所研制,CCD成像儀的設計兼顧海陸交互銜接的海岸區域的測量要求,有四個可見和近紅外波段,星下點地面空間分辨率250米,刈幅500公里,重復觀測周期7天~8天。海洋水色掃描儀具有境外探測能力,每天可安排一次境外海域水色探測,每次不超過18分鐘。星上存儲器可記錄18分鐘長度的水色探測資料,可為遠洋航運與大洋漁業探測服務。位于北京、三亞的衛星地面應用系統和西安衛星測控系統隨時監控衛星的運行,并可通過地面控制對衛星軟件進行加載和重構,對衛星與有效載荷進行有效控制。
“海洋一號A”衛星是我國自主研制和發射的第一顆用于海洋水色水溫探測的衛星,是試驗型業務衛星。主要應用于:(1)掌握我國近海海洋初級生產力分布、海洋漁業及養殖業資源狀況,為評估海洋環境質量、海洋生物資源的合理開發和利用提供科學依據;(2)了解我國重點河口港灣的懸浮泥沙分布規律,為沿岸海洋工程及河口港灣治理提供基礎數據;(3)監測我國近海海面溢油、赤潮、熱污染、海冰、淺海地形等,為海洋環境監測、環境保護、管理執法提供技術支撐;(4)為研究全球海洋水色環境、海洋在全球二氧化碳循環中的作用以及厄爾尼諾現象等提供大洋水色、水溫環境資料。
3.“海洋一號A”衛星的業務應用
“海洋一號A”衛星在近兩年的運行期間獲取的環境數據,在海洋資源開發與管理、海洋環境保護與災害預警、海洋科學研究及國際與地區間海洋合作等多個領域取得了可喜的成果。為了充分發揮“海洋一號A”衛星的作用,國家海洋局作為用戶牽頭單位,盡最大可能挖掘“海洋一號A”衛星數據的應用潛力。2002年12月14日,“海洋一號A”衛星數據正式對外分發,向國家海洋局所屬單位、沿海各省市、中科院、海軍、高等院校和從事海洋研究的機構共計45個單位提供樣本數據。在“海洋一號A”衛星在軌運行期間,國家海洋局通過召開“海洋一號A”衛星用戶會議、舉辦用戶培訓班等活動,推動了海洋衛星數據的應用,擴大了用戶范圍,逐步拓寬了海洋衛星的服務和應用領域。據國家海洋局統計,在“海洋一號A”衛星近兩年的運行期間,國家衛星海洋應用中心將“海洋一號A”衛星數據研發制作了42種遙感產品,使用戶最終達到了126個單位,用戶范圍覆蓋了國內的海洋管理和生產作業、科研院所、大專院校、軍事應用等部門。
在衛星在軌運行的近兩年時間里,共實施了1830軌衛星境內外探測,其中境外探測619次,獲取了我國海域和境外相關海域的大量水色遙感圖像。所獲得的數據通過地面應用系統處理,獲得了晴空條件下相關海域的海洋離水輻射率、葉綠素濃度、海表溫度、氣溶膠光學厚度、懸浮泥沙含量、海冰覆蓋范圍、植被指數等水色環境信息,并獲得了珊瑚、島礁、淺灘、海岸地貌特征及江河湖海、森林火災、沙塵暴及臺風、霧、雪等其他相關信息。這些信息已在海洋資源開發、海洋管理、災害預警、環境預報、海洋科學研究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在大洋漁場環境監測方面,2002年~2004年,利用“海洋一號A”衛星對大洋漁場進行了大量的探測,獲得了大西洋金槍魚漁場和太平洋竹莢魚漁場的海溫和葉綠素分布數據,制作了3月~9月份逐月平均的海溫和葉綠素分布圖,并累計達47次及時向海洋漁業生產部門提供服務。
在海岸帶管理方面,2003年利用“海洋一號A”衛星CCD成像儀數據制作了52幅我國三大河口(黃河口、長江口和珠江口)地區的資源調查和植被分類圖、岸線動態變化圖、河口懸浮泥沙分級圖等,為我國海岸帶地區資源、河口地區懸浮泥沙分布特征、河口地區土地分類利用等研究,為我國的海洋功能區劃、海岸帶管理、河口地區的資源利用,提供了數據產品服務。
在海洋赤潮監測和預警方面,2002年~2004年,利用“海洋一號A”衛星數據并結合其他相關資料,對發生在渤海、黃海、東海近24次赤潮實施預警和監測,累計發布衛星赤潮監測通報20期,為我國海洋防災減災提供了重要的信息服務,并為海洋環境保護與管理提供了科學依據。
在海冰監測和預警方面,我國渤海每年冬季都有3個月左右的結冰期,冰情對海上交通和海上生產活動造成較大影響。“海洋一號A”衛星具有較強的海冰監測能力,可以對渤海和黃海北部的海冰進行實時監測。2002年~2004年,國家海洋環境預報中心和北海分局,利用“海洋一號A”提供的海冰實時圖像和反演的海冰厚度、海冰外緣線、海冰密集度和海冰溫度等信息,進行了海冰預報業務化應用,并通過中央電視臺等媒體向公眾和專業用戶提供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