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讀
- 經濟發展
- 社會發展
- 減貧救災
- 法治中國
- 天下人物
- 發展報告
- 項目中心
新華網上海9月25日電(記者張建松)為提升極地科學考察能力,我國正積極在東南極大陸構建考察航空網絡,購置首架極地考察固定翼飛機,建設配套的保障機場,我國南極考察可望進入“航空時代”。
據極地考察固定翼飛機項目負責人之一、中國極地研究中心孫波研究員在“2011中國極地科學學術年會”上介紹,在南極科學考察中使用飛機是各國的普遍做法,飛機第一時間到達也是一個國家南極考察實力的重要象征。我國的東南極考察航空網絡將計劃形成連接中山站-昆侖站、中山站-格羅夫山、中山站-戴維斯站(澳)-凱西站(澳)的空中交通樞紐,為極地野外科學考察、人員和物資運輸,提供極地應急體系可靠保障和有力支撐,并為加入國際南極航空網創造條件。
據悉,經過深入研究和論證,我國首架極地考察固定翼飛機已經鎖定美國的“Basler BT-67”,這是一種已在南極成功使用、成熟可靠的多用途固定翼飛機,同時具備人員快速輸運、應急救援和科學調查3種功能,并能在地面環境溫度零下50攝氏度以下使用,能夠滿足我國南極昆侖站地區的惡劣氣候條件要求;機載科研設備將涵蓋大氣科學、氣象學、遙感科學、冰川學、地質和地球物理等多個學科領域。
此外,在航空地勤保障建設方面,我國將在中山站附近尋找適合的地點,建設冰雪面壓實的跑道,同時將購置專門為飛機補給的特種車輛和裝備;在中山站至昆侖站之間500公里和800公里處建立中繼站,配備必要的裝備和物資;進一步完善昆侖站的跑道設施;同時,還將探索建立標準的極區飛行與保障操作流程和標準,探索極地考察固定翼飛機托管運行管理模式,進而為國內航空企業介入南極飛行積累寶貴的經驗。
孫波表示,借助于已經形成的南極大陸洲際航線和我國首架極地考察固定翼飛機,我國南極考察隊員和輕物資可方便迅捷地進入南極并抵達縱深地區,將大大提升科學考察效率和應急保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