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讀
- 經濟發展
- 社會發展
- 減貧救災
- 法治中國
- 天下人物
- 發展報告
- 項目中心
1.日本福島核電站放射物質泄漏引發全球核電生產安全大討論
在美國三里島和烏克蘭切爾諾貝利之后,日本福島成為第三個核工業重大災難的代名詞。
3月11日大地震引發的海嘯橫掃日本東海岸,福島核電站所在區域也不可避免地遭到巨大沖擊與破壞。這原本是百年一遇的自然災害,卻因為“核”這個敏感字眼,迅速演變為全世界層面的社會危機。有慘痛記憶在先,民眾的恐慌心理顯而易見。福島“50死士”的悲壯之舉縱然令人扼腕,但技術失控之下的核能瞬間變臉,確實是不能承受之重。一直風光無限的核能利用,再次面臨安全的拷問,前行之路似乎舉步維艱。
在日本,民眾對核電的支持率迅速下降,政府2030年前再建成14座核反應堆的計劃自然難以為繼;瑞士隨即作出在2034年前逐步廢棄核電站的決定;意大利的核電站更新計劃也被高達94%的反對聲浪徹底否決;而作為核能研究之“開山鼻祖”的德國人,在經歷了切爾諾貝利事故之后早已是杯弓蛇影,此番更是信心盡失,立馬宣布永久關閉正在使用中的9個核電站,“棄核”態度堅定。
但在能源危機日益逼近的背景下,要斷然放棄已經占到全球14%電力供應的核電顯然不可能。說到底,沒有經濟上的優勢,誰愿與危險共舞?不要說極為倚重核電的美國和法國做不到壯士斷腕,像日本這樣國內資源匱乏、極易受制于人的國家,更需指望核電來保其能源安全。另一方面,太陽能發電尚未走上平價之路,風電存在不穩定性,水電則涉及興建大壩和大舉移民,有勞民傷財、破壞環境之嫌,這些能源“新貴們”暫時還撐不起臺面。核電進程雖然一時遇阻,繼續發展實為大勢所趨。
反觀這些核能大災難,其實不難看出:核能利用的最大風險不在于核本身,而在于管理和使用。如果以千萬生命的逝去為代價,換得世界對核能安全的關注,革新標準,開展嚴格的安全檢驗,又何嘗不是后世的福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