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讀
- 經濟發展
- 社會發展
- 減貧救災
- 法治中國
- 天下人物
- 發展報告
- 項目中心
|
院士制度期待與時俱進
12月19日,2013年兩院院士增選塵埃落定,104位新院士名單公布。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改革院士遴選和管理體制,實行院士退休和退出制度。現行的院士制度存在哪些問題?怎樣改革才能讓院士真正回歸榮譽稱號?
真正實現被動推薦
院士是我國科學技術和工程科技的最高學術榮譽稱號,每兩年一次的兩院院士增選,直接關系到院士群體的學術和社會聲譽。
由于社會上對院士的過度追捧,在院士評選中,越來越多出現“運作”的情況。中科院學部科學道德建設委員會主任許智宏院士就曾明確表示,候選人應始終處于被動狀態。但是事實上,在我國,部委、地方、學會、單位等都可以推薦院士候選人,這就難免帶來行政干預。而且我國是被推薦人自己提供材料,不可能完全做到被動。
中科院院長白春禮表示,中科院將進一步優化推薦渠道,強化推薦者的責任,真正實現候選人的被動推薦。
打破院士“終身制”
在院士制度改革中,終結院士“終身制”,推進院士的退出和退休成為各方熱議的話題。
兩院章程都規定了院士退出機制,比如中科院規定當院士的個人行為違背院士標準,有不少于5名院士書面提議,要求撤銷其院士稱號時,由其所在學部常務委員會受理并審議后,通過本學部全體院士投票表決,可做出撤銷其院士稱號的決定。但實際上這樣的案例極少。
什么樣的院士該退出?如何退出?這是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定調后,院士制度改革真正破冰繞不開的問題。
目前,我國的院士年齡主要集中于70至89歲,在很多人眼里這個年齡段大多數人已過了科研創造高峰,所以院士隊伍年輕化也是與時俱進。中國工程院秦伯益院士開風氣之先,自己申請,并于2005年獲準退休。今年80歲的工程院院士沈國舫申請退休。不料所在學校以“你是我們學校的旗幟”為由婉拒。
核心是去利益化
在我國,一旦當選院士,所在單位和地方政府都會提供各種額外待遇和權力,比如增加津貼、參與重大決策、優先出版著作等,其政治待遇和工作待遇迅速提升,調動各種社會資源的機會大大增加。
對院士所在單位來說,擁有一個院士幾乎意味著一個聚寶盆。就在今年,武漢市還出臺規定,出一位院士將重獎千萬元,惹來不少爭議。相比之下,很多國家院士終身擁有的只是一種榮譽,至于特權待遇,可能只是所在單位的一個永久免費車位。
“中國院士制度改革的核心問題是去利益化,取消一系列與院士頭銜對應的權力和利益,讓院士回歸學術頭銜和學術榮譽。”21世紀教育研究院副院長熊丙奇指出。
“我希望大家不要過分突出院士這個頭銜。”今年新當選的中科院院士、清華大學教授施一公說,“今后無論在什么場合,我都希望大家繼續稱我為教授,而不是院士。在參與科研項目評審時,我也希望同等條件下優先把機會給年輕人。”
(據新華社北京12月19日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