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48年前蘇聯月球1號探測器掠月而過,全世界迄今進行了123次月球探測活動,但直到今天,這個離地球最近的星球上的任何資源都尚未在人類生活中得到直接應用。
那么,中國為何要派出嫦娥一號衛星奔向月球進行探月工程?
盡管月球資源的利用遙遠到無法預期,但科學家從不懷疑這一天的到來
科學家們把目前可能開發利用的月球資源大致分成3類:
——高位置資源。“站得高就望得遠”,目前的通信、氣象、資源等應用衛星都是因為擁有高位置而發揮作用,月球比衛星更“高”,從那里回望地球必然有不同效果。
——微重力和高真空環境資源。重力只有地球六分之一而且沒有磁場的月球,如果生產新型合成材料或生物藥品,將會獲得混合非常均勻的產品。由于月球沒有大氣,以月球為基地觀測宇宙,用40厘米直徑望遠鏡的觀測效果就相當于地球8米直徑的望遠鏡。
——礦產和能源資源。已經發現月巖中有100多種礦物,其中有很多是地球稀有礦物。有人預計,全世界煤炭還能開采100年,石油70年。核電需要的鈾礦,按目前發展速度僅能用50年。如果利用核聚變發電,氦-3是最安全最清潔的能源,然而地球上的氦-3僅有15噸左右,尚不能支持美國半年的用電量。月球上的氦-3最保守估計可供全世界開采500年。
盡管這些資源的利用遙遠到無法預期,但科學家從不懷疑這一天的到來。
孫家棟,曾是中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的技術總負責人。他說,當年東方紅一號衛星從太空傳回樂曲的時候,甚至連科幻小說的作者也沒有完全預料到,就在短短幾十年的時間里,空間技術竟然如此深刻改變了人類的思維和生活。
當哥倫布從歐洲的港口起航,沒有人知道他會發現一塊新大陸;當萊特兄弟從自行車修理車間中制造出“飛行者1號”,也沒有人知道蔚藍天空會迅速成為人類的活動疆域。
50年來,世界各國發射了近百顆深空探測器,把人類的眼睛帶到了太陽、7顆行星、彗星和小行星,帶到了距離地球非常遙遠的深空中,使“相對論”等一系列宇宙基礎理論得到了驗證,并獲得了很多對宇宙的新認識。
探索宇宙奧秘,這中間怎能沒有中國人的身影?
30年前,中國科學家曾用美國人贈送的月球巖石發表了12篇高水平的論文。參與研究的歐陽自遠院士,把用我國自己的原始數據進行研究當成一種幻想。
進入21世紀,當經濟實力和航天技術都有了一定基礎之后,我國終于決定開展深空探測活動,并以無人月球探測作為起步。古稀之年的歐陽自遠,被任命為繞月探測工程地面應用首席科學家。他說:“包括港澳在內的全國122位專家學者組成了繞月探測工程科學應用專家委員會,大家期盼月球科學數據盡早傳回,期盼我國科學家能在宇宙探索中做出更多貢獻。”(孫彥新 李宣良 白瑞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