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國際廣播電臺記者: 在上海世博會期間將會不會對那種境外的參展者會實行消費退稅,這個東西會不會延伸到其他境外參觀者。另外,中國館已經公布了布展方案,里面有一個“低碳體驗”,能不能具體介紹一下?
2010-01-18 10:35:04
楊雄: 這個問題請上海世博會事務協調局局長洪浩同志作介紹。
2010-01-18 10:35:30
洪浩: 世博會期間,根據國際展覽會的慣例和我國的實際情況,對參展者在進口關稅、營業稅、消費稅、增值稅等方面都制定了一些優惠退稅政策。整體體現世博會參展者稅收政策與國際接軌,這些工作都已經在落實之中。至于參觀者,數量是比較多的,我們現在還是按照我國一貫的稅收政策來執行。關于中國館低碳的展示,的確我們做了這樣一個考慮和安排,中國館有一個專門的展廳,里面有幾個部分展示低碳的警示,中國如何加強環境保護,如何開展減少碳排放量的實踐,同時鼓勵全社會居民共同減碳。我們希望這個展館能夠引起大家的興趣。
2010-01-18 10:36:02
法制晚報記者: 除了您剛才說到低碳展示之外,這次世博會要打造一個“低碳世博”,除了這個低碳展示館之后還有什么措施?第二個問題,前一陣子網上有流傳關于世博期間不準穿睡衣上街,還有“雷人英語”,請問這兩件事和這次世博打造“以人為本”的理念不是有相沖突的地方?
2010-01-18 10:38:12
洪浩: 關于低碳世博的措施問題,我們在籌辦世博的時候就提交了關于上海環境保護的報告,聯合國環境署作為第三方,獨立地發布了上海世博會環境評估報告,聯合國環境署和我們共同制定了《2010年上海世博會綠色指南》,根據我們的研究,在專家的指導下,在低碳、綠色世博的實踐上開展了一系列工作。比如世博園區有38萬平方米舊廠房改建成為展館和其他基礎設施。在世博園區有4.6兆瓦太陽能發電機組容量,是全國目前最大、最集中的裝機容量所在地。整個園區的燈光設備大量采用節能的LED光源,我們空調大量使用了江水源和地熱源熱耗。園區的公共交通系統采用的是電動汽車、超級電容汽車和清潔能源汽車,實現“零排放”。
2010-01-18 10:38:44
洪浩: 在中國館、主題館、世博中心、演藝中心等大型建設上都建立了雨水收集系統,這些雨水通過沉淀和過濾之后,能夠基本滿足園區的環境衛生清掃和綠化灌溉需要。園區里還有一平方公里的綠化和公園,占整個園區圍欄區面積的三分之一左右。我們采取這一系列措施之后,專家們對我們作了預估,估計世博會開幕以前一直到世博會結束以前,整個采取的措施能夠抵消世博會的碳排放的60%-70%。我們正根據專家建議采取進一步的改善措施,努力工作,力爭在四到五年之內能夠實現碳平衡。
2010-01-18 10:40:21
洪浩: 此外,我們在世博會上為低碳展示創造條件。除中國館有低碳的展示外,主題館、城市最佳實踐區以及一些重要的外國展館都有一些低碳的展示,來展示他們在低碳方面所取得的成果。從現在起一直到世博會舉行期間,我們還將舉行一系列低碳活動,這些活動包括鼓勵大家能夠節約能源,養成一些好的生活習慣,能夠積極地投入到減碳的活動中去,我們將盡全力為實現“低碳世博”的目標而努力。
2010-01-18 10:42:53
楊雄: 這位記者剛才提到“世博期間不準穿睡衣上街”和“雷人英語”的問題,我首先說“雷人英語”的問題,我不知道哪個標準算是“雷人”,我們專門研究過這個問題,舉個例子,在二十世紀初,我們專門對上海的英語標識進行過一次研究,我們當時也希望所有用英語標識的東西能夠標準化。后來我們研究發現,可能美國有關標識英語和歐洲有關標識英語也不一樣,比如化妝間的標識都不一樣,后來我們研究,是不是用圖形標識更適合一些,通用性更強。后來發現圖形也不完全一樣,有畫煙斗的,有畫人的,有畫高跟鞋的等等,都不一樣。
2010-01-18 10:44:24
楊雄: 同時,我們在很多地名、標識的翻譯上確實有很多不規范的地方,所以我們也組織了很多專家,包括很多學校、科研院所的專家幫助我們找。同時聯系歷史,上海有一個非常有名的“洋涇浜”英語,在一段時間非常流行,大家現在覺得“洋涇浜”是一個很好的文化遺產,“洋涇浜”英語豐富了很多詞匯,比如講“水門汀”等等都是外來語,豐富了我們的語言。
2010-01-18 10:45:53
王錦珍: 我插一句,有的現在大家逐步接受了,比如說“很長時間沒見”,現在英文大家多接受“long time no see”。
2010-01-18 10:53:52
楊雄: 第一,標識、標志一定要標準化,因為要給人家指路,指錯了不行。但是日常生活當中我們可以寬容一下,不能都是標準的倫敦音、標準的牛津音。我們為了便于大家跟內外交流,只要大家聽得懂,有些語言上的東西還是讓它有自我發展的過程,有一個相互交流的過程,可能更好、更豐富。
第二,我想說說“世博期間不準穿睡衣上街的事情”,實際上這個現象是在上海在八十年代末到九十年代初的一種普遍現象,這個現象已經在慢慢演變。很多人覺得這個不可理解,穿著睡衣上街,但是這個有點文化現象,也有點客觀條件的限制,因為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當時上海的住房條件比現在要差得多,當時人均居住面積大概也就是三四平方米或者五六平方米,居住條件相當差。我最近看到一篇文章講這個問題,當時居住面積太小,也就是一間臥室,沒地方換衣服,所以上街沒辦法,只能穿著睡衣上街。
2010-01-18 10:54:29
楊雄: 另外,我記得我小時候是不穿睡衣睡覺的,因為改革開放初期,一部分富起來以后,現在條件改善了,發現可以穿睡衣睡覺,也是生活質量提高的一種標準,也是帶有一種炫耀的意思。這是我最近看到一篇文章研究的結果,我覺得很有意思,也一定程度說明這個現象當時有它一定的社會經濟基礎。實際上這個情況隨著上海的發展、城市的改造,大家收入條件的改善,這個現象實際上比當時已經大大改善了。但是我們不能否認在某些區域、某些地方還有一些這樣的現象。但是我覺得對這個問題要通過宣傳、教育,希望大家了解這樣做不合適。我覺得我們也要有一點寬松,不要把這個事情覺得有什么大不了,隨著文明程度的發展,大家會逐步改變這種生活習慣,或者過了幾年以后,特別是通過世博會,大家看了世博會以后覺得自己這種行為不合適,會改掉不好的習慣,我覺得世博會的作用就起到了。
2010-01-18 10:56:3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