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讀
- 經濟發展
- 社會發展
- 減貧救災
- 法治中國
- 天下人物
- 發展報告
- 項目中心
|
五、注重非洲民生與能力發展
非洲經濟近年來保持較快增長,但發展問題依然嚴峻,實現聯合國千年發展目標的任務艱巨。中國在謀求自身發展的同時,始終向非洲發展提供力所能及的、不附加任何政治條件的幫助,并使發展成果更多惠及非洲百姓。近幾年來,中國認真落實中非合作論壇歷屆部長會議提出的各項舉措,在公共福利設施、醫療衛生、氣候變化與環境保護,以及人道主義援助等領域積極開展對非合作,加強雙方人文交流和科技合作,努力提升非洲自主發展的能力。
幫助發展公共福利設施。中國在非洲援建打井供水、經濟住房、廣播電信、文教場所等各類公共福利設施,改善當地人民的生產生活條件。2009年以來,中國在蘇丹、馬拉維、津巴布韋、吉布提、幾內亞和多哥等國實施的數十個打井供水項目,為緩解當地人民吃水難問題發揮了積極作用。援建的南蘇丹活動板房、貝寧校舍、馬拉維農村學校等項目,對改善當地的居住和教育環境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援建的中非博阿利3號水電站是迄今為止中國在中非援建的最大項目,建成后將大為緩解班吉等地的用電緊張狀況。
提升醫療衛生合作水平。2010—2012年,中國在加納、津巴布韋等國援建竣工27所醫院。中國在42個非洲國家和地區派駐有43支醫療隊,累計診治患者557萬余名。近年來,除援建醫院、捐贈藥品、進行醫護培訓等傳統方式外,中國還通過開展治療白內障患者的“光明行”活動、提供移動醫院、建立雙邊眼科合作中心,以及援建新型診療技術示范與培訓中心等,進一步提升中非醫療合作水平。
開展應對氣候變化領域合作。生態環境保護和應對氣候變化是全球發展面臨的共同課題,非洲在這一領域尤其需要國際社會的幫助。中國高度重視與非洲國家在氣候變化領域的合作。2009年11月以來,中國在非洲國家共實施了百余個清潔能源項目,包括與突尼斯、幾內亞、蘇丹等國開展的沼氣技術合作,為喀麥隆、布隆迪、幾內亞等國援建的水力發電設施,與摩洛哥、埃塞俄比亞、南非等國開展的太陽能和風能發電合作,向尼日利亞、貝寧、馬達加斯加等贈送節能燈、節能空調等應對氣候變化的物資等,提高了非洲國家適應氣候變化的能力。
提供緊急人道主義援助。中國一貫本著人道主義精神,向遭受政治動蕩和自然災害的非洲國家及時提供力所能及的物資或現匯緊急援助。2011年,中國向突尼斯、埃及兩國政府提供共計5000萬元人民幣的緊急人道主義援助,以緩解兩國與利比亞邊境地區滯留難民帶來的人道主義危機。在2011年非洲之角遭遇60年罕見饑荒之時,中國向有關非洲國家提供緊急糧援和現匯,總額超過4億元人民幣,成為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政府對外提供的最大一筆糧食援助。2012年,中國向薩赫勒地區有關國家提供了糧食援助。
支持人文交流。人文交流是中非新型戰略伙伴關系的重要支柱。中國致力于通過支持非洲青年來華留學、派遣青年志愿者、開展聯合研究等方式,增進中非人民之間的相互了解和認知,不斷鞏固中非友好的社會基礎。2010—2012年,中方向非洲國家提供各類政府獎學金名額共計18743個。截至2012年底,中國已向埃塞俄比亞、津巴布韋等16個非洲國家派遣408名青年志愿者。20對中非知名高校在“中非高校20+20合作計劃”框架下結為“一對一”合作關系。“中非聯合研究交流計劃”自2010年3月啟動以來,已支持中非學者開展研討會、課題研究、學術交流、著作出版等各類項目64個,資助中非學者600多人次訪問交流。
開展人力資源培訓。人力資源培訓是能力建設的重要內容。2010—2012年,中國為非洲54個國家和地區舉辦了各類培訓班和研修班,培訓官員、技術人員等共計27318人次,涉及經濟、外交、能源、工業、農林牧漁、醫療衛生、檢驗檢疫、應對氣候變化和安全等領域。此外,中國還通過援非醫療隊、農業專家,以及在非中資企業等多種渠道培訓所在國人員,提高當地人員的技術水平。
提高中非科技合作水平。2009年,中國啟動了旨在推動對非技術轉讓、中非科研人員交流、擴大共享科技成果的“中非科技伙伴計劃”。截至2012年底,中國已在非洲國家合作開展腰果病蟲害防治技術、資源衛星數據地面接收站等115個聯合研究與技術示范項目;接收了66位非洲科研人員來華開展博士后研究;向24位完成合作研究任務后歸國的非洲科研人員每人捐贈15萬元人民幣的科研設備。2011年12月,中國政府啟動“非洲民生科技行動”,加強和支持民生科技領域的中非合作,并宣布向中非合作論壇所有非方成員國各援建一所“全科模塊化箱房診所”和“消化醫療科技合作示范中心”。
減免債務。2010—2012年,中國共免除馬里、赤道幾內亞、喀麥隆、貝寧、多哥、科特迪瓦等國16筆債務,進一步減輕了非洲國家的債務負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