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讀
- 經濟發展
- 社會發展
- 減貧救災
- 法治中國
- 天下人物
- 發展報告
- 項目中心
【核心閱讀】
西部大開發沒有變成“大開挖”,在地區經濟持續快速發展的同時,生態環境惡化趨勢得到一定遏制。大開發以來,西部地區森林覆蓋率從10.32%上升到17.05%。
放眼中國版圖的西部,或干旱貧瘠,或高寒荒漠,大多是生態比較脆弱的地區。10年前,當西部大開發號角吹響之時,伴隨著對西部美好未來的憧憬,人們也有一份擔心,開發西部,會不會造成大規模的生態破壞進而影響國家生態安全?
10年后的今天,當我們收獲西部大開發豐碩成果之時,這個擔心也有了答案——西部大開發沒有變成“大開挖”,在地區經濟持續快速發展的同時,生態環境惡化的趨勢得到一定程度的遏制。
區別對待服務監管同步推進
環保部門不斷完善項目環評審批工作,10年審批建設項目近1200個
發展,需要環境容量。對于欠發達的西部地區,在污染物總量控制的大盤子下,如何支持其發展?綜合考慮西部各省區環境容量、排放基數、工程削減能力及社會經濟發展需求等因素,環保部門對西部地區實行總量控制政策的傾斜,統籌解決了西部地區由國家審批環評項目所增加的二氧化硫總量指標。這樣的“區別對待”為西部的發展騰出了環境空間。
“‘區別對待’的是總量分配,絕不是睜一只眼閉一只眼,對西部的環境保護放松要求。”正如環保部一位官員所說,對西部污染物減排的考核一刻都沒有放松。從2007年開始,每半年開展一次總量減排核查核算工作,對減排工作進展緩慢的地區啟動了減排預警通報機制。對沒有完成年度減排任務的部分地市和單位實施了區域限批和行業限批。
為從開發、建設源頭控制生態破壞,環保部門不斷完善項目環評審批工作,支持西部地區煤電、煤化工、石油石化、煤炭深加工、有色金屬和非金屬礦產資源加工建設項目的環評工作,加快審批進度,10年來,共審批建設項目近1200個。青藏鐵路、西氣東輸等國家重點工程涉及面廣,對生態環境的影響大,環保部門積極工作,最大限度降低了建設項目對生態環境的負面影響。
資金傾斜環保水平全面提升
2008年,中央財政對西部安排資金1.67億元,2009年安排資金達3.82億元
經濟不發達,就騰不出手做環保。要讓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并舉,首先要增加對環境的投入。2000年以來,環境保護部配合財政部、發改委等部門對西部地區下達了監測網絡建設項目、中央環境保護專項資金項目、中央主要污染物減排專項資金項目等,資金總額達51億元。從2004年到2008年,配備執法車輛、應急指揮車輛、取證監測儀器設備,西部地區的環保部門已經被全面“武裝”起來,監管體系初步建立。
與此同時,以項目帶動治理的思路也日漸成熟,“以獎代補”是對西部地區重點流域水污染防治項目和城鎮污水管網建設項目補助的新方式。以三峽庫區為例,中央財政補助給三峽庫區污水處理運行補助資金就達4.2億元。有了資金、項目的支持,三峽庫區10年來水環境質量總體保持穩定。
為促進西部環保水平的提高,“向西部地區傾斜”已經成為共識。中央財政首次設立的農村環保專項資金就把西部作為重點投向。2008年中央財政對西部地區安排資金1.67億元,資金總量占農村環保專項資金的33.4%;2009年安排資金達到3.82億元。
飲用水合格率100%、人畜糞便處理率72%、生活垃圾處理率100%、綠化覆蓋率75%,作為農村環保專項資金的受益者之一,這些數字足以讓廣西桂林市龍勝縣和平鄉大寨村的村民們感到驕傲。大寨村就是“生態路”帶出“致富路”,“生態村”打造了富裕村。
多措并舉打造綠色生態屏障
森林覆蓋率從10.32%上升到17.05%,每年流入黃河的泥沙量減少3億多噸
貴州省畢節市位于典型的巖溶地區,巖溶面積占國土面積的79.3%。2000年以來,畢節依托一系列林業生態建設工程,在長江、珠江上游地區構筑起了一道道綠色生態屏障,森林覆蓋率從23.1%上升到38.87%,年土壤侵蝕由每平方公里5446噸下降到3389噸,一些多年未見的動物開始重新出現。畢節的變化是我國實施重大林業生態工程,改善西部地區生態脆弱狀況的一個縮影。
西部大開發以來,我國先后在西部地區實施了天然林資源保護、退耕還林、京津風沙源治理、三北防護林體系建設等一系列重大林業生態工程。大工程帶動大治理,大治理帶來了生態環境的大改善,西部地區森林覆蓋率從10.32%上升到17.05%,有效控制了水土流失和土地沙化,改善了區域生態狀況和當地群眾的生產生活條件。通過植樹造林和防沙治沙,內蒙古、陜西、甘肅、寧夏等省區在全國率先實現了由“沙逼人退”向“人進沙退”的歷史性轉變,毛烏素沙地沙化狀況實現了根本性轉變,已進入了治理利用的新階段;黃土高原水土流失面積和侵蝕強度呈“雙減”態勢,每年流入黃河的泥沙量減少3億多噸。
西部大開發戰略實施以來,我國啟動實施了“野生動植物保護及自然保護區建設工程”,在西部地區新建了395處自然保護區,面積為3972萬公頃,約占全國同期新建自然保護區的86.72%,初步形成了自然保護區網絡體系,在保護西部地區豐富的生物多樣性、脆弱的生態環境、維護該區域乃至全國的生態安全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