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讀
- 經濟發展
- 社會發展
- 減貧救災
- 法治中國
- 天下人物
- 發展報告
- 項目中心
專題采寫:羊城晚報記者 鄧瓊
解讀專家:中山大學歷史系教授邱捷
穿越百年歷史,時光回溯到1895年11月1日。
當天,香港《華字日報》的“羊城新聞”中刊出了廣東南海、番禺兩縣署聯合發布的一則告示,以四字一句的淺顯行文,昭告一場剛剛被政府鎮壓下去的“叛亂”。告示中除了概述孫文、楊衢云“起義謀叛”、“煽惑愚氓”的經過,還疾言厲色地警告鄉民,切莫“不知禍害、貪利忘身”。
這則加大字號的告示,在密密實實的舊報紙版面上,已屬醒目。它所提及的,就是孫中山在創立興中會之后發動的第一場起義:乙未(1895年為農歷乙未年)廣州起義。見報時間,距離起義事敗、義士被捕不過四天,而設計了“青天白日旗”、被孫中山稱為“中國有史以來為共和革命而犧牲者第一人”的陸皓東,在上述消息刊出六天后就義。
日前,中山大學歷史系教授邱捷接受羊城晚報專訪,對這段歷史作了深刻的解讀。
辛亥革命風起羊城
羊城晚報:我們一般提到辛亥革命在廣東的發端,都先從乙未廣州起義開始談,這是出于何種考慮?
邱捷:辛亥革命雖在1911年總爆發,但作為一場以推翻清朝、建立民國為目標的革命運動,它有一個開始、發展到高潮的過程。孫中山創立興中會、策劃在廣州起義,確立了革命目標和革命方式,日后的革命運動都沿著這個方向發展。乙未廣州起義雖然未及發動便失敗,但拉開了以武裝起義方式推翻清皇朝、建立共和制度革命事業的歷史序幕。因此,興中會的建立與廣州起義的籌劃,成為辛亥革命運動的開端,也是廣州作為近代民主革命策源地和重要舞臺的開始。
孫楊之爭或不可信
羊城晚報:《華字日報》的這則告示提到“匪首孫文”、“匪黨楊衢云”,可以說明孫楊二人在這次起義中的領導地位。現在有些歷史研究者認為,興中會成立早期曾出現了孫中山與楊衢云兩個核心,二人在領導權和政見上都存在一些矛盾。
邱捷:有關興中會時期的歷史,留下的文獻多數是日后的追述,存在各種歧異。但綜合各種可靠史料作分析,我認為兩人政見上沒有重大不同,領導權方面的爭議也不算非常嚴重。
例如,劉成禺在《先總理舊德錄》曾提到,孫中山當時認為漢人可以做皇帝,與楊衢云發生爭論,意思是當時楊比孫的思想更革命。但我的老師陳錫祺教授認為,劉成禺的很多日后回憶并不可信。在這個問題上,孫中山于1895年就已明確向日本駐港外交官稱革命后要建立共和制,這是當時來源可靠、沒有假造夸大因素的史料,應比劉的回憶更可信。我也比較認同這個看法。
但國民黨的正統史學對孫中山以外的革命領袖都會有所低估,加上興中會時期的史料實在太少,以往主要依據陳少白等人的回憶立論,自有偏頗之處。現在看來,楊衢云在興中會時期是發揮過重要作用的,應予肯定。
起義缺乏群眾基礎
羊城晚報:興中會香港總部在1895年2月成立,3月就決定要在當年的重陽節在廣州起義。為何他們會如此匆促地以非常弱小的個體軍事力量去對抗龐大的國家機器?甚至起義之初,孫中山認為只要“敢死者百人奮勇首義”便可濟事。
邱捷:我們不應該用今天的觀念和標準去看待歷史人物與歷史事件。古今中外的革命運動,開始時都是少數志士奮起,拋頭顱灑熱血去為實現一個偉大目標而奮斗。孫中山當時已經認識到清皇朝十分專制腐敗,不可能通過和平的手段改造國家,所以采取武裝起義的手段來建立一種新制度,這種選擇是正確的。
孫中山是一位有勇氣的革命家,對清皇朝政治、軍事的腐敗也有比較深入的了解,所以認為只需要少數革命黨人勇敢發難,即可取得成功,日后多次起義仍是如此。即使辛亥年震動全國的廣州黃花崗起義,參戰的革命黨人也不過130多人。當然,孫中山采取這樣的軍事策略,也與革命黨人缺乏群眾基礎有關。
起義失敗原因多重
羊城晚報:《華字日報》的告示里所指革命黨“以每人每月十塊洋銀到處誘人”是否確有其事?這主要是針對聯絡的會黨群眾吧。
邱捷:清朝官吏的說法肯定有偏見,但也并非毫無根據。會黨、綠林這些社會邊緣群體,生活無著,受壓迫最深,富于反抗精神,而且不少人有使用武器的經驗,缺乏群眾基礎的革命黨人自然會把他們作為首選的革命對象。但革命黨人當時并沒有宣傳群眾、教育群眾的理論和方法,金錢仍是發動這類人物的一種手段。但不可能僅僅靠金錢,會黨、綠林對清朝統治者的不滿、對改善自身境遇的追求,也是他們參加起義的原因。孫中山籌劃這次起義的經費,主要來自孫眉(孫中山長兄)、鄧蔭南等僑商的捐獻。
【辛亥史記:本來的起義計劃是在九月初八(10月25日)那天,香港會黨乘夜輪到廣州,埋伏在水上及附城的會黨分路響應,次日起事。哪知初八日廣東這邊各路人員已入城,并約定以青天白日為旗、用紅帶纏臂作標志,但是初九日(10月26日)清晨,孫中山卻突然接到楊衢云電報,說槍械人員不能如期抵穗。正在此時,興中會會員朱淇負責起草的討滿檄文,被其兄朱湘發現。朱湘趕緊以弟弟的名義向緝捕委員告密,起義計劃由此泄露。
10月27日,當時的兩廣總督譚鐘麟急調兵勇數千人回省防衛,廣州全城戒嚴,大肆搜捕革命黨人。但楊衢云在接到孫中山的阻止電報前,又加緊派員送武器上了船,無法中途撤回。
10月28日,運送軍械的輪船抵達廣州碼頭,正遇上守株待兔的清兵。】
羊城晚報:朱湘的告密是否直接導致了廣州起義的失敗?
邱捷:我認為并非唯一原因,香港方面也泄露了消息。其實這類起義密謀,既缺乏群眾基礎,又缺乏成熟、堅定、團結的領導核心,還缺乏有軍事經驗的前線指揮官,勝算很小。即使孫、楊不出現意見分歧、起義計劃不變更,這場密謀不至于流產,但起義發動后成功的可能性仍然很小。
清廷最初未予重視
羊城晚報:那清政府對未遂的乙未廣州起義持何種態度呢?
邱捷:當時的清皇朝不僅沒有展開“立憲”,連起碼的改革設想也沒有。清朝官吏并不知道這次起事完全不同于洪秀全、洪兵起事,仍以傳統的造反事件視之,這一點從那則四字告示中也能看出來。
在后來的好幾年,清朝都只是把孫中山視為海盜一類普通的造反者,并沒有予以特別重視。在戊戌變法失敗后,他們對康、梁一派的防范和敵視都遠超過孫中山和革命黨。
【辛亥史記:起義事敗后,陸皓東、朱貴全等人紛紛被捕。孫中山與鄭士良(廣州起義的另一位指揮者)一同易裝而逃,他們換上苦力的衣服,專走人多的地方,經順德乘小船至香山的唐家灣。通知家人盡速逃離之后,孫又再轉赴澳門、香港,一路躲避清廷追捕和外交施壓。】
1
刊于1895年11月1日香港《華字日報》的“清廷告示” 羊城晚報記者 鄭迅 攝
2
當年位于廣州城內雙門底的興中會廣州分會會址、廣州起義秘密總機關———王氏書舍
3
王氏書舍在抗日戰爭期間被日軍戰機炸平,解放后在其舊址(現北京路)建起了如今的廣州市青年文化宮 羊城晚報記者 蔡弘 攝
鄧瓊
乙未廣州起義發生于孫中山創立興中會次年。興中會是由孫中山和進步華僑創立的中國最早的資產階級革命團體之一。
1894年11月24日,二十多名贊同孫中山主張的進步華僑,在檀香山聚議成立興中會,通過了孫中山草擬的《興中會章程》。這標志著興中會成立,并以“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立合眾政府”的政治主張登上歷史舞臺。《章程》斥責清王朝昏庸誤國,招致嚴重的民族危機,申述該會以“振興中華,挽救中局”為宗旨。因此,興中會已完全不同于反清的舊式會黨,而是一個以在中國開展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為職志的政治集團。
興中會策劃乙未廣州起義事泄后次日晚,孫中山逃離廣州,偕陳少白、鄭士良東渡日本,創立興中會橫濱分會。1896年,楊衢云創立興中會南非分會。1897年,陳少白創立臺灣分會。1899年,他又在香港籌辦《中國日報》,年底創刊,是為最早宣傳反清革命的報紙。1900年1月,興中會和三合會、哥老會代表在香港開會,共推孫中山為總會長,別名為“興漢會”。興漢會到1905年與華興會、光復會合并為同盟會之前,多次發動起義,但均以失敗告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