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久以前,流傳著這樣一個傳說:在海的另一邊,有一座閃閃發光的金山。那些對財富充滿渴求,大智大勇的人駕一葉扁舟出海冒險,每每都能滿載而歸。
如今,很多浙商仍然篤信這個傳說。在他們看來,在世界各地都有堆積如山的黃金等著他們去挖掘。只不過,他們不再把希望寄托在一葉扁舟上,而是依靠更加現實的辦法——走出去,投資境外。
隨著浙江民營經濟持續快速發展,以及經濟全球化趨勢越來越明顯,國內的市場已經無法滿足很多浙商的需求。投資境外,也就成了很多浙商的“下一站天后”。
從本周起,浙商沙龍將推出“浙商走出去”系列報道,我們將為你記錄浙商在境外投資創業的種種酸甜苦辣,從他們的酸甜苦辣中感受創業的魅力,并從中獲得啟迪。
世界版圖的浙江勢力
萬向并購美國舍勒公司搶占技術優勢,讓其產品一夜之間融入美國市場;華立在泰國羅勇建工業園區、康奈將工廠“搬”到了俄羅斯烏蘇里斯克;新洲集團把目光瞄準了俄羅斯的森林和石油資源……
近些年來,有著“四千”精神的浙商,不僅在境內創造出了中國民營經濟的很多奇跡,即使在更遠的異域也開始活躍著越來越多浙商身影。浙江省直接投資境外始于1982年,尤其是近年來,“走出去”的企業日趨增多。去境外投資已經成了越來越多浙商的共識。
現在,就有“三個浙江”的說法:一個是大家都看得到的浙江??;一個是外省的浙江,400萬浙商在外省一年的銷售額也相當可觀;還有一個就是境外的浙江,在境外的幾百萬浙商每年也在創造一個無形的浙江。
來自浙江省外經貿廳最新的統計數據顯示,經過20多年對外投資發展,浙江已經有大批企業變身為跨國公司,尤其是近年來對外投資的熱情逐漸高漲。截至今年6月底,浙江境外企業和機構累計已達2809家,投資總額16.4億美元,中方投資13億美元;境內投資主體和境外機構數量均居全國首位。
目前,我省對外直接投資已遍布全球6大洲、121個國家和地區,亞洲、歐洲和北美是我省企業對外直接投資的重點區域,分別占境外機構總數的83.6%和總投資的83.8%。
“走出去”的2800多家企業中有1910家民營企業,占總企業數的68%,中方投資額占比也達到了7成。數據背后值得注意的是,我省對外直接投資的主體已經從早期的以國有、集體企業為主轉變為以民營企業為主。
走出去漸成必然趨勢
浙江是資源小省,各種生產要素的缺乏,已經給那些傳統制造業企業的進一步發展帶來了制約。近兩年來,浙商“走出去”開發資源驟然升溫。浙江企業尋求對外投資的機會,開始跳出本地資源的限制。
去年浙江新洲集團攬下俄羅斯哈巴羅夫斯克州總面積達16.4萬公頃的森林采伐及木材加工經營權;長青實業公司也踏上了非洲剛果開發鈷礦等重金屬資源之路。據了解,去年前11個月,浙企在境外投資了8個涉及森林和礦產的資源開發項目,至此,我省在境外投資的資源開發型項目累計已近30個。
另外,我省紡織服裝等傳統優勢行業生產能力過剩,而在出口方面面臨的貿易摩擦日益增多。通過“走出去”,實現了原產地多元化,在全球范圍內配置資源,轉移本地傳統優勢產業的過剩產能,更重要的是有效地避開了貿易壁壘,獲得了新的生存和發展空間。
省外經貿廳相關負責人表示,這兩年紡織業受到國際貿易壁壘的影響比較大,國內紡織業的市場競爭又很激烈,所以許多企業考慮到境外設公司。在境外設廠,一方面信息比較靈通,企業生產更加靈活;同時訂單的價格也比在國內‘廣交會'等集會上的類似訂單要高,因為在國內存在壓價競爭。
目前,我省對外直接投資形式主要以設立貿易公司和辦事處為主,向設立境外加工生產型企業、境外資源開發、境外營銷網絡、房地產開發和設立研發機構、商品專業市場等方向發展。對外直接投資途徑逐漸多樣化,從單純出資設立企業到跨國參股并購、境外上市,先后有杭州機床、納愛斯、佳力科技等民營企業在發達國家和地區發起了一系列并購活動。
謀求價值鏈的更高端
在現代產業價值鏈中,研發、制造、營銷,這三者利潤構成了兩端高、中間低的V型微笑曲線。然而目前很多浙江民企都處在曲線的最下端。他們僅僅能獲得產品利潤的5%—10%。一個典型的例子就是,一個售價十幾美元的巴比娃娃,“中國制造”的利潤僅有幾美分。
有人說,目前我省制造業最緊迫的工作之一,就是把優勢產業在國際分工中的比較優勢盡快轉化為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優勢。那么,浙江民企如何能夠畫出一條屬于自己的完整“微笑曲線”?
浙江制造要想在國際價值鏈上占有更高的位置,獲取更豐厚的利潤,除了在產品的技術含量和檔次上需要提升外,還要在海外市場上擁有自己的品牌和自主性營銷網絡,才能真正在全球經濟中享有自主權。
因此,我們在成為世界工廠后的下一個目標是資本輸出,透過國際合作,取得能源、原材料等國際資源的開發權,以及海外銷售網絡和品牌。當我們的企業學會用資本輸出來助自己一臂之力時,就走出了“產品”走出去的國際化初級階段,讓自己的企業走了出去。
省外經貿廳負責人指出,浙江素有重商傳統,民營經濟發達,機制靈活,反應快速,且形成了優勢集群。因此,當企業發展后區域資源、市場、技術等都受到限制時,他們就會利用對于市場的敏銳嗅覺,去尋找更廣闊的空間?!凹热辉诰硟饶軌虺晒?,相信他們在境外也同樣能夠獲得成功?!?/p>
走進狼窩與狼共舞
2001年,中國加入WTO的時候,很多企業都在喊:“狼來了。”如今,近6年過去了,很多企業似乎依然很健康地活著,并感嘆著“狼也不過如此”。但這并不能掩蓋,很多國內企業所面臨的危機。
法國SEB收購蘇泊爾,施耐德攜手德力西等一系列事件,均引來了不少國內同行的口水;更為令人緊迫的是,隨著國家對出口退稅政策的調整,我省已經有越來越多的出口型企業感受到了生存的壓力。
很顯然,向來以善于發現和挖掘商機著稱的浙商,又一次走到了十字路口。在這種情況下,未雨綢繆,走進狼窩,與狼共舞也成了很多浙商的新選擇。
從戰略上來看,在跟國際巨頭的競爭中,總是讓戰火在自己的土地上燃燒,是一件代價非常大的事情,也是一件很沒有面子的事情,如果能夠把戰場轉移到對方的領土上,往往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而從經濟發展的本身規律來說,我們也必須走出去。國際資本流動表現為引進外資和輸出資本。發展中國家一般經歷“先引進來,后走出去”兩個階段。引進外資,這是一種參與性、被動性的行為。當國民經濟發展到一定水平后,本國市場和資源已經捉襟見肘,因此輸出資本成了一種自主性、積極性的行為。對于浙江經濟的發展階段來看,我們顯然已經到了資本輸出的層面。
因此,從這個意義上來說,走進狼窩,與狼共舞并不僅僅是浙商的命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