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太小陳墨太多
自古以來,就有“天下墨業,盡在徽州”的說法。清代有名的四大制墨名家,皆出徽州:歙縣的曹素功、績溪的汪近圣、歙縣的任節庵以及休寧的胡開文,全盛時期,占據了全國90%的墨市場,上自皇帝,下至平民,只要讀書寫字,人人都要用徽墨。
但在文房四寶式微的今天,墨也沒能幸免。
在福州路上的古籍書店,依次排列的眾多徽墨當中,因為庫存積壓,大多是八十年代的產品。雖然這些墨塊出墨多,光澤度高,但還是一直無人問津。
目前,墨塊總體市場低迷,購買者以小學生居多,可他們并不在意墨的質量、質地以及圓潤度等要素。而更多的家長雖然讓孩子寫毛筆,但對于他們來說一瓶“曹素功”的墨汁已經足夠了。
書法及繪畫愛好者。是整個文房四寶的主要消費者。他們對墨的質量等有所講究,要求自然也高,但購買量卻少之又少。
雖然是徽墨,但是價格質量也是參差不一,在記者走訪的福州路幾大文房四寶的專賣店里都是這一情況,從4元到400元都有。
雖然在國內行情低迷,但國外卻對中國墨塊情有獨衷。目前國內生產的墨塊大部分銷往日本和韓國。比如歙縣某廠,平均每年向日本韓國的出口額就達到30萬美元,其中高檔墨在3———4噸左右,國內與國外的銷售比例約是1∶3。
【聲音】 申遺意在保護
記者:您怎樣看待文房四寶的前景?
陳惠民(朵云軒業務部經理):不能以銷售利益作為評判標準。雖然傳統的書法、繪畫越來越遠離文化人的生活,但并不能斷言文房四寶就沒有未來。比如現代廣告中的墨滲效果至今都不能用電腦合成。
記者:您認為文房四寶申遺意義何在?
陳惠民:加強保護力度。木板水印、昆曲的申遺成功就為它們的保護起到了十分良好的作用。“文房四寶”的申遺能提醒國人珍惜傳統文化。 (記者 寧源 謝飛君 鄭璜 任佳怡 王麗婭 孫巧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