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十五日,山西省太原市蒙山大佛全面加固結束。蒙山大佛的修復引來了各方人士極大的關注,有人這樣評價它:比巴米揚大佛高,比樂山大佛早。它因何而建,又為何被破壞得如此嚴重,它的身上被蒙上了太多像謎一樣的色彩。
■在一次太原市做地名普查中,位于蒙山的“大肚巖”一名顯得十分奇怪
沿著山西省城太原晉祠一級公路向北開,至羅城路口向西,一直平坦的路面突然開始顛簸起來,車輛行人越來越少,然而箭頭直指“蒙山”的臨時標志卻多了起來。轉過一個山頭,就聽見車上一人喊道:“你們快看!”順勢望過去,一個無頭的石刻巨人端坐于蒙山南麓的石崖之間。寬大的胸肩、修長的雙臂,雖然軀體已破碎不堪,但大佛身軀及底座仍然傳達著令人震撼的莊嚴。
省公路局退休職工李晉祥是當地聞名的“護佛使者”,他告訴記者,他自己也記不清這是第幾次來到蒙山尋找大佛了。之所以會讓李晉祥下如此大的決心還是源于一位名為王劍霓老人的意外發現。王劍霓的祖父王建屏曾任抗戰時期山西佛教會會長、山西佛協會創始人。他從小就從祖父那里聽過很多蒙山大佛的故事。1980年10月,55歲的王劍霓當時在市政部門工作,被抽調參加全國地名普查。在一次太原市做地名普查中,位于蒙山的“大肚巖”一名讓王劍霓感到十分奇怪。他再次上了蒙山。這一次,通過在當地百姓中尋訪,王劍霓了解到,附近不少地名中都包含“寺”字。這一發現讓王劍霓更加堅信,自己離大佛已經不遠。
這之后,王劍霓在當地村民陪同下,開始在附近山中尋找高大石崖———他意識到,要鑿200尺高的坐像,必須有至少同樣高度的山巖。當他們來到“大肚”崖前,王劍霓眼前一亮,山崖中央,出現一個巨大的佛胸。于是王劍霓立刻請有關部門進行實地勘測,勘測后發現大佛頭部失去蹤跡,胸以下部分埋于山石碎瓦斜坡中,因為當時的勘測條件落后,這個發現也就不了了之。
王劍霓的意外發現引起了李晉祥的極大興趣。1997年的一天,李晉祥和往常一樣來到蒙山,找到那塊奇怪的巖體后,組織村民將周圍的沙礫進行清理,并在沙礫中發現一個長度約為成年男子身高一般的手指形狀的雕刻。2005年8月,李晉祥寫給中國國家文物局的信件被轉至山西省文物部門和太原市市長辦公室,省文物局隨即責成市文物局督促當地政府,加大對大佛的保護和開發力度,并盡快制定大佛保護方案,擬將大佛公布為文物保護單位,切實保護好這一重要的歷史文化遺產,于是一場曠世的修復工程在今年元旦展開了。
■一夜就要燃油萬盆,進香的燭光一直照到晉陽宮內
山西太原晉源區文物局局長楊秀生告訴記者,蒙山大佛于北齊高洋天保二年(公元551年)進行開鑿,歷經五帝才建鑿完成。在北齊執政的短短27年時間里,雕刻這尊大佛卻耗盡了24年。為了遠瞻,北齊后主高緯還一并在大佛的南面建造了一所寺廟,取名開化寺。大佛鑿成后,晉陽的老百姓紛紛前來燒香拜佛,僅一夜就要燃油萬盆,進香的燭光一直照到晉陽宮內,成為古太原縣八景之一,古有“蒙山曉月”之稱,足可見當時盛況。(作者:譚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