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約中國發展文化產業以及文化創意產業的瓶頸是相關人才匱乏。這主要表現在:一、相當多數的人對文化產業的屬性和規律沒有完全把握或完全沒有把握,對文化創意產業更是知之甚少,聊近乎無。文化產業理念和知識技能的匱乏,嚴重阻礙了文化經的發展。二、發展中國創意產業最缺乏的就是人才和氛圍。其中亟需兩大類人才:既通曉創意產業內容又擅長經營管理的管理者;靈感迸發、創意迭現的創作者。而“氛圍”則在于創立一套激勵全民創意的機制及評判標準。無論是專門人才還是全民意識都嚴重匱乏。三、新型文化產業前景廣闊,但人才缺位形成行業桎梏。數字藝術產業是21世紀文化經濟的黃金產業之一,到2008年中國需要大約30萬數字藝術人才,但目前從業人員僅有3萬余人。四、理論研究隊伍中復合型人才極少,大多數成員知識結構不合理、學科規范缺乏、視野狹窄,對文化產業規律的探討不深入,做表面文章多,在知識儲備上難擺脫偏見成見。五、培養文化產業人才的機制尚不成熟,雖然從1999年文化部就開始建立研究基地、2004年教育部開始增設文化產業學科教育,但是,教學科研的收效都不能滿足發展需要。六、可以預測的創意人才的儲備基數很大,但是真正能從其中脫穎而出的人很少,能夠達到高端要求的有效人才就更少,說明中國缺乏文化產業人才的發掘機制。
文化產業人才匱乏是中國當前現狀,而文化經濟的發展卻急需業必然要又一大批、一大群體相關人才出現,以至于形成社會新階層改變社會結構。當創意成為經濟發展的重要推動力,創意人才和人力資本就具有了重要的意義,著名學者理查·佛羅里達在為此專門著成《創意階層的崛起》(The Rise of the Creative Class)一書。他認為,創意在當代經濟中的異軍突起表明了一個職業階層的崛起,創意階層包括一個“超級創意核心”(super-creative core),這個核心由來自“從事科學和工程學,建筑與設計,教育,藝術,音樂和娛樂的人們”構成,他們的工作是“創造新觀念、新技術和(或)新的創造性內容。”除了這個核心,創意階層還包括“更廣泛的群體,即在商業和金融,法律,保健,以及相關領域的創造性專業人才。這些人從事復雜問題的解決,而這包括許多獨立的判斷,需要高水平的教育和技能資本。”因此,創意人才將遍布于許多部門或行業。
事實上,美國、日本、韓國等國家的文化產業繁榮,并不是靠多少個藝術家、作家帶動起來的,也不是某幾個大老板的功勞,而是一整套圍繞著文化產品的策劃、生產、傳播、消費而建構起來的工業化、商業化運作體系的形成。在這個體系中,需要各種各樣的文化產業人才:創意人員、制作人員、經紀人、營銷人員、管理人員等。而每一種人才的培養都應各有其特殊的培養方式,如創意人員的培養一定要激發其求異性思維,制作人員要強化其專門技能的訓練,管理人員則要建立一套像MBA那樣的培養體系,因而不同的培養目標應選用不同的培養體系和標準。但同時,無論是哪一種文化產業人才,又都應該懂得文化產業的特殊規律,如文化產品非文藝作品,文化產業的管理不同于文化事業管理,文化生產是物質生產和精神生產之外的“第三種生產”等。因此,文化產業人才的培養與使用,既需要劃分出不同的教育層次,又要非常明晰地確立自己的學科界限。
文化產業人才的匱乏和發展的前景都呼喚高效率地建立起不拘一格的培養選拔重用人才機制。一些國家和地區的做法給予我們良多啟示。
為培養并激勵專業人才投身創意產業,香港各個政府部門都提出了各自關于人力資源和人口政策的策略。香港特區政府一方面堅持對教育的投資,積極開發本地人才資源,通過學士、副學士學位和證書課程教育,多渠道多種類培養專門技術和職業從業人員。同時,特區政府制定了一系列優厚的人才政策,著力吸納各方面的外來人才,保障為香港文化創意產業提供人力基礎。
新加坡培養創意產業人才重視軟環境建設和軟力量培育。在全體國民中提出培育創意能力,將設計、媒體、藝術融人到各個階段的教育中;在著名的大學中設立藝術、設計和媒體學院,加強和領域中的頂尖學校的合作;建立媒體實驗室,鼓勵專業人士互相合作并加強和國外專家交流等等。
印度教育本土培養的學生一般都到國外尤其是美國深造,上世紀90年代以來出現了“回國潮”,這些“海歸”具有明顯的文化資本與社會資本優勢,既熟悉本國的文化和社會經濟環境,又了解海外的文化和社會狀況,掌握著先進的技術、領導和管理經驗,還與國外的大學、科研機構和企業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他們越來越多已經成為印度社會和商業網絡的重要組成部分,推動著印度創新和創業能力的提高。
英國政府為了解決文化創意產業人缺乏的問題,于1999年就啟動了名為“創造性的伙伴關系”的文化項目,由國家文化主管部門和地區文化主管部門共同負責,制定項目方案,通過創意機構(電影院、電視工作室、藝術中心、歷史建筑、圖書館、博物館、網站設計組織等)與學校合作從事一些長期文化項目,為5到18歲的學生和教師提供開發他們創意的機會,提供時裝設計、電視廣播、互聯網、舞蹈、電視和戲劇的指導和制作等新技能,從而為創意產業的未來發展造就一大批潛在的產業人才。
從源頭上來說,創意人才需要教育體制、教育思想的保障。著眼社會現代化進程,發展文化產業應該采用新的體制教育:一是創新教育,創意需要有創新意識和創新本領。二是個性教育,創意是個性的、求異求新的。三是復合式人才教育,文化產業人才知識思維結構要跨越藝術、文學、經濟學、哲學等多個學科。三是實務性教育。文化產業教育一定要強調實務教學,突出教學內容的可操作性和現實針對性,切忌理論空談。要深入剖析文化產業的各個層面,致力于向學生傳授文化生產的特殊規律、運作過程、生產技藝,講解文化產品經營、管理及文化組織的具體操作方式與規則等。還要大量采用案例教學、活動模擬教學以及加大課外實踐。總之,發展文化產業需要建立“人才第一”的理念,構建一種新的人才培養吸納和使用機制,從而在根本上保障文化產業大發展。 (陳鋒中國藝術研究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