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幾次面臨被鏟除境遇
圍繞紅衛兵墓的“拆除”聲一直存在,而到了房地產開發的年代,它又面臨了被地產商鏟除的危險
根據陳曉文、李中華等研究者的調查,“文革”武斗結束后,上世紀70年代,紅衛兵墓園曾一度損壞嚴重。
根據陳曉文《重慶紅衛兵墓地素描》的描述:“當時墓園僅靠一堵失修頹圮的土墻與相鄰的農村生產隊隔斷,附近農民逾墻撬走上好的石板、建房做宅基石、蓋豬圈。1975年全面整頓時修葺公園,才砌整了與外界隔離封閉的院墻,墓園方始得到最低限度的保護。”
不過石墻仍不能使該處墓地免遭破壞。鄭志勝回憶,1976年底,因武斗中牽扯命案他正處于羈押狀態,他與幾名獄友外出運糧時,向看守請求到墓園看看。他們剛進門口,便看見一群農民正猛撬墓基,打算抬著墓碑石回家。
而隨葬品中有鋼盔、槍械的傳聞,也讓盜墓者時常明目張膽在墓地里挖掘,死者的遺骨被散落一地。
因墓園的特殊性,如何處置“文革”墓群,對當地官方來說一直是敏感問題。研究員李中華介紹,上世紀70年代,時任重慶市委書記魯大東曾向上級請示此處墓地作何處置,后來沒有下文。
沙坪公園管理處主任錢立全介紹,1985年,有一名退休老干部給四川省委寫信,要求拆除此處墓地。
此信被轉發回重慶市后,沙坪壩區政府及區委的部分干部產生了激烈的意見沖突。一方贊成把墓地炸掉,以“清除‘文革’遺跡與‘文革’記憶”,而一方,則希望把它保留下來以警示后人。
據沙平壩區文保部門介紹,時任重慶市委書記廖博康到墓園走了一圈,并未直接表態。隨后,他批示了 “三不原則”:不拆除、不宣傳、不開放。
隨后,由民政局撥款修建了更高更結實的圍墻。后來,沙坪公園修建了一條從公園通往墓園的石板路,形成了今天的格局。
墓園的再一次拆除危機,則與房地產開發時代的到來密切相關。
據傳,1993年曾有某港商的一個建設項目,把墓園劃入了拆除范圍,但后來此規劃不了了之。
傳言引發了文保關注度
2005年,因開發地產要拆紅衛兵墓園的消息廣為傳播,人們也從此知道了有這樣一個墓地
圍繞墓園的“拆除”風波并未就此平息。
沙坪公園管理處主任錢立全介紹,到2005年,重慶再度傳出有房地產開發商要將紅衛兵墓園拆除,對這一地段進行商品房開發的消息。
此消息一出,引發強烈關注。重慶眾多人士積極奔走,呼吁保護墓園。
而許多人通過互聯網了解到了重慶有一處紅衛兵墓園。
“這個傳言剛出來時,我很高興,這是好事。”錢立全認為,正是這一消息,使更多人關注了墓園,而這對墓地的保護是有好處的。
沙坪壩區原文物局書記吳波介紹,沙坪公園附近地理位置好,商業價值高,2005年前后商業開發正如火如荼。不過,當年開發商的意見一提出,即遭到眾多人大代表、政協委員的強烈反對。□本報記者吳偉重慶報道
他說,當年高校、民主黨派反對拆墓的聲音尤其強烈,他們希望此事得到慎重對待。不過,也有一些人認可拆除,認為鏟除承載著痛苦記憶的物質,可消滅精神上的傷痕。
吳波回憶,此提議原本不在政府規劃中,最終也未被列入土地開發議事日程。
錢立全說,對于墓地的“威脅”除了商業開發之外,還有家屬提出要遷移尸骨。
他回憶,2003年或2004年,有個家在貴陽的死者家屬提出,希望把死者的尸骨遷出,以便進入其家族墓地。
錢立全說,那是個合葬墓,雖然公園方清楚死者埋在哪個角,但只要遷出一個,就會造成墓地的嚴重破壞。
于是,錢立全接連兩次給那家人寫信,希望從文物、從歷史的角度,不要遷移。“我還說,他在這里有戰友陪著,不孤獨。”
最終,家屬方放棄了。
“假如他要遷,你有什么辦法呢?這是人之常情。但如果這個例子一開,其他家屬知道了要遷。又怎么辦?這墓地就完了。”錢立全介紹,正是接踵而來的“危機”,使沙坪壩文物保護部門及公園管理處產生了一些想法。
他們認為,只有使紅衛兵墓園成為文物,才能從法律上避免類似情況一再發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