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邊是“先老”導致的勞動力供給下降,一邊是“未富”帶來的大量勞動力需求,《人口與勞動力綠皮書》指出老齡化將使中國經濟發展失去現有優勢——
在中國大多數農村,隨處都能看到墻上刷著這樣的標語:“只生一個好!”、“要想富,少生孩子多修路”。計劃生育,作為厲行30年的基本國策,已經深入到國人的意識中。人們漸漸接受了這樣的觀念:人多了不好。
可是,隨著近年來中國人口自然增長率的持續下降,學者們把一個新的問題拋到了決策者面前:50年后,哪來新的年輕人支撐這個國家的快速發展?哪來新的資本養活數以億計的老年人?而這,正是中國社會科學院社科文獻出版社新近出版的《人口與勞動力綠皮書》最關心的話題。
該書的著者之一蔡窻注意到,中國用30年的時間,走完了發達國家百年人口增長轉變之路。中國的總和生育率(平均每個婦女一生中所生育的孩子數)已經迅速從1971年的5.4下降到更替水平(平均每位婦女生育兩個孩子)以下,一舉進入低生育水平的國家行列。自1998年以來,中國人口自然增長率一直低于10‰,2004年更是進一步降至不足6‰。換句話說,由于計劃生育政策的實施,中國少出生了數億人。
不過,隨著人口再生產類型的轉變,另一個問題凸現出來——老齡化。
如果一個國家65歲以上人口所占的比重超過7%,就進入了聯合國定義的老齡化社會范疇。根據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結果,中國正式步入“全球老齡化俱樂部”。
值得注意的是,發達國家進入老齡社會時人均國內生產總值一般都在5000~10000美元以上,而中國目前人均國內生產總值才剛剛超過1000美元,仍屬于中等偏低收入國家行列,應對人口老齡化的經濟實力還比較薄弱。也就是說,計劃生育政策在成功控制了人口數量的同時,也催生了一個世界上獨一無二的“未富先老”的國家。勞動年齡人口比例提高速度不斷下降和老年人口比例迅速提高,構成了中國幾十年來和幾十年后人口變化的主要特征。
蔡窻和他的合作者王美艷研究發現,在2000~2030年,我國不僅人口整體上趨于老齡化,而且15~64歲的勞動年齡人口本身也呈現老齡化的趨勢。根據中國人口與發展研究中心的預測,在今后若干年內,中國的勞動年齡人口比重還將繼續增加,到2013年左右達到最高值72.1%,隨后將處于逐年下降的趨勢中。從絕對數量看,勞動年齡人口在2016年左右達到最高值,為9.97億人左右,隨后逐年下降。
與之類似的是,根據聯合國預測,中國的勞動年齡人口增長率將逐漸下降,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所有的預測結果都顯示了一個重要的信息:今后中國勞動年齡人口絕對數量和相對比例的變化,將不同于長期以來我們觀察到的趨勢,從動態的角度看,勞動供給狀況不容樂觀。人們甚至可以在并不遙遠的將來,看到勞動力無限供給完結的一天——而這,正是近些年來中國經濟發展過程中,最最基本的優勢之一。
不幸的是,與此相比,中國對勞動力的需求卻在更長的時間內呈現擴張趨勢。《綠皮書》指出,勞動密集型的制造業越來越成為我們這個國家贏得世界的利器。從前幾個“世界工廠”的歷史經驗看,對制造業特別是勞動密集型制造業而言,勞動力無疑是其發展的根本依靠。即使中國有意改變已經獲得的制造業比重,那也需要很長的日子,何況目前并沒有這種調整的跡象和動力。
其實,勞動力短缺不用等到2020年或者2030年,當下已經顯出了苗頭。從前年開始,中國經濟最活躍的珠江三角洲就開始鬧“民工荒”,接著長江三角洲也傳出“缺工”的消息,進而是京津唐、東北老工業基地,甚至江西、湖南等勞動力流出大省,也陸續傳來了雇工難的消息。“這種現象的出現,在具有勞動力無限供給特征,并且城鄉收入差距仍然巨大的中國,是前所未有的。”
雖然各路專家對此種現象的解讀各有各的道理,但蔡窻更相信,這是中國經濟增長中勞動力要素的供給關系正在發生變化。中國已經開始從勞動力“無限供給”轉向勞動力“有限剩余”。在不遠的將來,隨著經濟發展對勞動力的需求進一步加大,勞動力短缺將是必然的。
一個危險的事實擺在眼前:一邊是“先老”導致的勞動力供給下降,一邊是“未富”帶來的大量勞動力需求,在我國未來的經濟發展過程中,中國現有的優勢或許會蕩然無存。 (記者 董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