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取消農業稅,農民減負約1250億元;對種糧農民實行綜合直補,7.28億種糧農民直接受益;西部地區率先實施農村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改革,4880萬學生直接受益
2006年,財政部門積極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采取多種措施,扎實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這是記者在昨天召開的全國財政工作會議上了解到的。
首當其沖的,是全面取消農業稅。延綿了幾千年的“皇糧國稅”走進歷史博物館,農業特產稅徹底取消,煙葉稅條例制定出臺,標志著國家與農民的傳統分配關系發生了根本性變革,農村稅費改革進入農村綜合改革的新階段。中央和地方財政為此共安排1030億元轉移支付。與改革前的1999年相比,農民減負約1250億元,人均減負約140元。
在“少取、不取”的同時,加大補貼政策實施力度。新增120億元補貼資金,對種糧農民因農業生產資料增支實行綜合直補,7.28億種糧農民直接受益,并根據油價調整情況,撥付漁業等行業補貼資金84.8億元。全國糧食直補資金達到142億元,比2005年增加約10億元,其中13個糧食主產省(區)126.8億元,均占本省(區)糧食風險基金的50%以上。良種補貼資金40.7億元、農機具購置補貼資金6億元,分別比2005年增加2億元和3億元。完善糧食最低收購價的財政財務政策,及時撥付補貼資金57億元。全面推廣“一卡通”(“一折通”),將補貼資金直接發放到農民的銀行卡或存折中。啟動中國農民補貼網建設,加強補貼管理。初步建立了符合我國國情、綜合補貼與專項補貼相結合、管理比較規范的農業補貼政策體系。
大力支持農業生產和農村長遠發展。重點支持農村“六小”工程等項目建設,并積極探索建立“民辦公助”機制,著力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深入推進農業綜合開發,以糧食主產區為重點,中央財政投入資金70.7億元,改造中低產田等,預計新增糧食生產能力29.1億公斤。以投資參股經營為重點,積極扶持產業化經營,中央財政投入資金35.8億元,吸引帶動社會投入140億元。大力支持農業技術推廣、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發展等,推進現代農業建設。
順利實施農村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改革。從2006年春季學期開始,西部地區率先進行改革,全部免除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學生學雜費,繼續執行免教科書費、補助寄宿生生活費政策,并對部分專項資金實行國庫集中支付,資金直達學校,受益學生達到4880萬人,平均每個小學生減負140元、初中生減負180元。中央財政同時對西部地區農村義務教育階段中小學安排公用經費補助資金,啟動全國農村義務教育階段中小學校舍維修改造資金保障新機制。這一改革逐步將農村義務教育納入公共財政保障范圍,標志著農村公共產品供給方式正在發生具有劃時代意義的深刻變革。同時實施“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學校教師特設崗位計劃”,并在全國十個省份啟動“新農村衛生新校園建設工程”試點,為農村義務教育加快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其他財政支農措施包括:擴大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改革試點范圍,截至9月底,全國平均50.07%的縣(市、區)進行了改革試點,參合農民4.06億人,參合率達到80.49%;積極創新支農資金使用機制,中央財政在全國13個糧食主產省(區)選擇26個縣開展整合支農資金試點;積極支持農村金融體系建設,截至11月底,中央財政累計撥付保值貼補利息資金69億元,并將試點地區農村信用社的所得稅減免政策延長3年,幫助農村信用社逐步化解歷史包袱,增強發展后勁。
七大財政支農措施,極大地促進了農業生產、農民增收和農村發展,加快了城鄉協調發展步伐。(作者:夏祖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