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國公司在華經營究竟是虧損還是盈利?近日,國家統計局一份關于外資盈利狀況的研究報告表明,在所調查的虧損外商投資企業中,約2/3為非正常虧損,這些企業通過轉讓定價避稅給我國造成的稅款損失達300億元。
這份調查解釋了跨國公司在中國投資的怪現象:一方面,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國有、集體、股份和私營企業利潤都在增長,唯有外商投資企業利潤不增反降。據統計,在2005年以前全國甚至有55%的外商投資企業年報虧損。但另一方面,經營連年“虧損”的外企們卻屢敗屢戰,斗志彌堅。近兩年,我國實際利用外商直接投資均超過500億美元,我國已成為全球最大的外國直接投資流入國之一。
跨國公司“假虧損、真避稅”的技巧其實并不神秘,主要是利用關聯交易,采取轉讓定價的形式,也就是“高進低出”,從而形成賬面上的虧損,把利潤轉移到稅負低的國家、地區。
不久前,醞釀達10年之久的內外企業所得稅并軌議題終于獲得人大通過。表面看來,今后外資企業所得稅率將統一為25%,內資企業再也不必因稅收政策而被歧視。但是,當企業和媒體欣喜地分析“兩稅合并”所帶來的好處時,大家卻忽視了由于跨國公司避稅行為的存在,使得“好處”大打折扣。事實上,由于外資企業普遍處于“假虧損”狀態,造成“兩稅并軌”的影響只是單方面的:內資企業受到益處,但是對外資企業的負面影響微乎其微。因為對于多數處于“虧損”狀態中的外資企業而言,按照稅法的規定,他們根本就無需繳納一分錢的企業所得稅,因此稅率是33%,甚至還是17%,對于他們幾無影響。
不僅如此,對于內資企業而言,跨國公司大規模避稅不僅會導致我國財政收入的巨額流失,更會加劇內外資企業競爭的不平等性。跨國公司通過截留利潤為進一步提高研發能力奠定了基礎,最終又成為其進一步搶占市場的資本,形成良性循環。相形之下,我國民族企業卻因此而處于不利的競爭地位。(馬紅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