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栓喜:中國(海南)改革發展研究院公共政策研究所所長、副研究員。
⊙主持人:鄒民生樂嘉春
以人的全面發展來謀劃中國的未來
主持人:黨的十七召開了。這將是一次關乎中國未來發展方向的歷史性重要會議。在新的歷史起點上,人們自然要回首過去,同時要對未來趨勢有所展望。你多年從事改革與發展戰略研究,也有不少心得吧?
方栓喜:近幾年,不光是我們自己,全世界都在關注中國未來的發展走向和基本脈絡。改革開放已經搞了近30年,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謀劃整個改革發展的大篇章、大布局,相當重要。
從近幾年的情況看,大家比較關注諸如經濟是否過熱、房地產價格調控、資本市場走勢等問題。這些問題當然也很重要,但是對于一個大國的未來發展來說,不能把目光總是盯在短期的、局部的事情上。
回顧過去改革開放,我們從自身的基本國情出發,確立了“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大方略,又能夠長期堅持,這是過去30年雖有小的或局部的問題、但總體上取得巨大成績的關鍵。如果放眼整個歷史,可以說,我國正處于150多年來發展的最好時期。
下一步怎么辦?需要我們在歷史進程中把握發展的階段性變化,以及發展所遵循的規律性,制定符合國情的發展戰略。其中,確立什么樣的發展價值觀,尤為引人關注。
我國自十六屆三中全會以來提出的科學發展觀,就是要把人的主體性作為發展的首要價值。確立這樣的理念,其意義不亞于十一屆三中全會確立的改革開放大思路。由此,必將引發我國新階段改革開放出現新的大格局。
這里,在評估我國的經濟社會發展方面,有一個重要觀察點是,我國已經基本走過了經濟起飛的發展階段,正在開始向成熟階段過渡。而在我國經濟轉軌和社會轉型的大背景下,我國要實現經濟發展向成熟階段的過渡,仍然必須要堅定不移地深化改革開放。
當然,新階段的改革開放,與過去30年的改革開放既有一脈相承的一面,也要有新的發展,這就是確立以人為本的改革發展觀。所謂以人為本的改革發展觀,就是改革要逐步滿足人的基本需求和基本權利,使多數人能夠不斷分享改革的成果,要把人的全面發展作為檢驗改革成效的試金石。
我國已走過經濟起飛階段,開始向成熟階段過渡
主持人:你提到了一個很有意思的觀察點,也就是我國已經基本走過了經濟起飛的發展階段,正在開始向成熟階段過渡。具體怎么來看呢?
方栓喜:當前,大家都切切實實地感受到,我國的經濟社會發展確實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階段。那么這個新階段到底怎么來斷定呢?我認為美國經濟學家羅斯托的經濟成長階段論,比較貼近我國的現實。
羅斯托把人類社會發展分為多個經濟成長階段:
一是傳統社會,其特征是不存在現代科學技術,生產主要依靠手工勞動,農業居于首要地位,消費水平很低,存在等級制,家庭和氏族起著重要作用。
二是為起飛創造前提的階段,即從傳統社會向起飛階段過渡的時期,在這一時期,世界市場的擴大成為經濟成長的推動力。
三是起飛階段。根據羅斯托的解釋,起飛就是突破經濟的傳統停滯狀態。實現起飛需要3個條件:一是較高的積累率,即積累占國民收入的10%以上;二是要有起飛的主導部門;三是建立能保證起飛的制度。
四是成熟階段。這是起飛階段之后的一個相當長的、雖有波動但仍持續增長的時期。其特點是,現代技術已被推廣到各個經濟領域;工業將朝著多樣化發展,新的主導部門逐漸代替起飛階段的舊的主導部門。
五是高額群眾消費階段。這是一個高度發達的工業社會。
按照羅斯托的分析框架,我國建國前的社會可以看作是所謂的傳統社會階段;建國后到改革開放前,可以看作是為起飛創造前提的階段;改革開放至今的近30年,恰好符合經濟起飛階段的基本特征。
在過去的30多年中,我們保持了10%以上的積累率,工業部門成為經濟的主導部門,也建立了市場經濟體制的基本框架,徹底地突破經濟的傳統停滯狀態。1978年到2006年之間,我國GDP總量年均增長9.7%,由3645.2億元增加到209406.8億元,2006年是1978年的57.5倍。人均GDP從2000年的7858元增加到2006年15973元,達到了中等收入發達國家水平。
在1978年到2006年之間,我國經濟總量在世界上的排位,由第十位上升到目前的第四位。國家財政收入年均增長13.45%,由1132.26億元增加到38730.62億元,2006年是1978年的34.2倍。進出口貿易總額年均增長17.21%,由206.4億美元增加到17606.9億美元,2006年是1978年的85.3倍;外匯儲備年均增長36.74%,由1.67億美元增加到10663億美元,2006年是1978年的6385倍。
那么,當前我國經濟增長速度仍然很高,投資率仍居高不下,仍具有起飛階段的一些特征,憑什么說起飛階段完成了呢?這就觸及了問題的實質了。
在未來一段時間里,我國的經濟增長達到11%,恐怕仍不成問題。但是無論是決策層還是民間,都明顯地覺察到了現在這種高增長背后潛在的風險。比如說,資源環境的挑戰,尤其是一些地方生態環境的惡化使得高增長得不償失,按照“十一五”規劃要求,節能降耗達標任務艱巨。對于這種超出國力的增長,速度高已不再是好事了。
為了轉變粗放的經濟發展方式,提高經濟發展質量,從十六屆三中全會以來,中央提出了科學發展觀、建設和諧社會等新理念。在這一系列新理念當中,把過去的“又快又好”發展變成“又好又快”發展,不再一味求快。這便是在發展理念上走向成熟的反映。
最近兩年,有許多提法,從“中國崛起”到“和平崛起”,再到“和平發展”等等,非常引人關注。我認為這一系列詞匯的演進,是從一個高度熱情到高度理性轉換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我們逐漸開始形成一個真正的負責任的大國心態和大國理念。
這些從經濟生活到社會觀念方面出現的一系列新現象,都是我國從起飛階段邁向成熟階段的重要標志。
進入成熟階段,要在國家戰略上關照人的全面發展
主持人:那么,走向成熟的中國經濟社會,在發展理念上會有哪些升華?尤其是在價值觀上會有哪些調整?
方栓喜:在我國,科學發展觀已經提出4年了,其核心思想就是以人為本,就是要恢復人在經濟發展中的主體地位。應當說,這是順應經濟發展成熟階段的客觀規律而做出的國家層面的戰略安排。
在經濟起飛階段,經濟總量的增長非常重要,沒有超常的增長很難叫做起飛。無論是過去的英國、德國、美國、日本,在經濟起飛階段,無不是以經濟總量快速擴張為主要特征。在經濟起飛階段,個人對于經濟發展,更多地是作為工具性而存在。大家都致力于財富的創造和積累,較少地消費,這本身也是起飛的基本條件。
但是到了成熟階段,各國都面臨著發展戰略的轉型。其中一個不可回避的主題就是人的主體地位如何確立的問題。這一問題能否得到有效解決,成為一個起飛階段的國家能否躋身發達國家俱樂部的門票。從我國的現實情況看,我們面臨如下兩大任務。
第一,由生產大國向消費大國的轉型。生產能力空前擴張之后,大家仍不消費怎么辦?比如,2000至2005年,我國投資率分別為35.3%、36.5%、37.9%、41.0%、43.2%和42.6%。根據世界銀行發展報告,2000至2002年世界平均投資率為22.5%、21.4%和19.9%,在2002年低收入國家投資率為21%,中等收入國家為25%,高收入國家為22%。而我們的消費率卻呈現下降趨勢。2001年是61.4%下降到2004年的54.3%,進一步下降到2006年的50%。
人在經濟發展進程中不能僅僅扮演勞動力的角色。我國的一些經濟學家認為,堅持廉價勞動力是我們的優勢,農民工工資上漲會削弱我國的競爭力。還有一些經濟學家認為,我國的收入分配差距不算大,收入分配差距拉大了是好事等,放在經濟起飛階段具有很大的合理性,但隨著我國經濟發展成熟階段的來臨,這些觀念顯然不利于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如果再固守這些觀念,就會產生馬克思所講的人的異化問題。
第二,由人口大國向人力資源大國的轉型。起飛階段之后,能夠轉變為發達國家的,幾乎都是通過人力資源對自然資源的替代,實現了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的兼顧。我國人均資源擁有量相當不足,比如,人均耕地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40%,水資源、石油、鐵礦石、銅的人均占有量分別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25%、8%、45%和26%。從1978年到2004年,在中國經濟的快速增長中,自然資源、資本、勞動力投入貢獻為68%,但全要素生產率的貢獻僅為32%,而且近幾年還呈現不斷下降的趨勢。
許多經濟學家對資源環境問題表示了極大的擔憂。但從本質上說,資源環境的問題都是人的問題。發達國家之所以能夠成為發達國家,都是因為人的發展,而不是自然資源的增多造成的。如果人本身的能力有了長足的發展,資源環境問題就很難成為發展的瓶頸。
20世紀眾多的發展理念中,阿馬蒂亞·森的觀點成為主流,絕不是偶然現象。他認為,發展就是人們可行能力(實質自由)的擴展。在這一理念下,發展意味著每個人都能夠過他們自己想過的有價值的生活,但其前提是每個人都有實現這一目標的能力。阿馬蒂亞·森比較好地處理了人的工具性和目的性之間的關系,恢復了人在經濟發展中的主體地位。同時,也具包涵著鮮明的政策含義,就是要國家在戰略層面、政策層面對人的全面發展進行關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