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994年以來,我國一直保持貿易順差局面,加入世貿組織后,貿易順差增長速度明顯加快,2005年我國貿易順差突破1000億大關,2006年接近1800億,2007年1-7月達到1368.2億。貿易順差持續大規模增長,已經成為從政府到企業關注的重要問題之一。對于貿易順差的認識,應該更加全面與客觀,從正反兩方面分析其利弊,既要看到巨額貿易順差給經濟平衡帶來的困擾,也應承認貿易順差的積極作用,綜合分析其給我國經濟運行帶來的實質性影響。
一、貿易順差帶來的主要問題
(一)貿易順差大部分來自于低附加值產品,不利于粗放型貿易增長方式轉變與經濟可持續發展
作為發展中國家,我國過去在知識技術方面不具有比較優勢,廉價的勞動力與資源環境是我國在國際貿易中最具比較優勢的要素。因此長期以來,我國在國際市場上競爭優勢較為明顯的商品主要是勞動密集型與資源密集型產品。紡織品、資源能源類初級產品及低端加工產品在我國出口產品中一直占有重要比重。我國的大部分貿易順差是以價格和數量為主要競爭手段換來的。而且我國加工貿易占對外貿易總額比重超過半數以上,大量企業存在貼牌生產,沒有自主品牌,出口產品附加值低,能耗高,物耗高。我國在付出巨大的資源和環境代價的同時,沒有得到相應的出口效應。如果延續這一局面,我國將永遠處于世界產業鏈低端,不僅不利于產業技術升級,產業結構轉變,同時國內的大量資源與能源也將繼續通過外貿出口輸往國外,加劇本國資源匱乏局面,制約國內經濟發展。
(二)外貿依存度大,易受世界經濟及國際市場波動沖擊
外貿依存度可以衡量一國或地區的經濟對國際市場的依賴程度。目前世界各國平均的進出口依存度為40%左右,美國穩定在25%左右,日本一般保持在20%。我國今年上半年外貿依存度已經達到84%。外貿依存度過高,使我國經濟發展過于依賴海外市場。尤其是我國外貿出口主要建立在粗放型數量擴張基礎上,順差來源國家過于集中在美國、歐盟等國家和地區,這給我國經濟發展帶來了自身難以控制的不確定因素。世界經濟的風吹草動,國際市場和國際貿易波動的風險以及我國主要貿易伙伴國經濟情況變化等都將通過外貿的巨大傳導作用對我國經濟發展產生重要影響,從而使經濟安全產生隱患。
(三)貿易摩擦不斷升級
出口規模的不斷擴大,貿易順差的持續上升,不僅導致我國與發達國家貿易摩擦不斷升級,也使我國與出口產品結構相近的發展中國家貿易摩擦增加。一方面,外貿規模的急劇擴張,尤其是廉價商品出口的快速增長,使我國與發達國家進入貿易摩擦多發期。近年來,針對我國的貿易摩擦事件越來越多,形式多種多樣。以反傾銷為例,1995年至2006年,我國連續12年成為全球遭受反傾銷調查最多的國家;除反傾銷、反補貼、保障措施、特保外,發達國家針對我國的技術標準、檢驗檢疫和環境、勞工保護等方面的壁壘也在不斷增加;同時貿易摩擦領域正在由貨物領域向服務貿易領域擴大,從產品、企業等微觀層面向宏觀體制、制度層面延伸。另一方面,20世紀90年代以來,勞動密集型產品和低附加值產品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越來越激烈。據美國《財富》雜志有關資料顯示,中國出口到美國的產品,與馬來西亞處于完全直接競爭狀態的產品達到50%,與印尼產品達到80%,與菲律賓產品達到100%的完全競爭狀態。激烈的國際競爭也使得我國與發展中國家之間的貿易摩擦數量不斷上升。
(四)外匯儲備不斷擴大,增加了國內流動性壓力
截至今年7月底,中國外匯儲備接近1.4萬億美元。若不考慮外匯管理體制方面的因素,導致外匯儲備增長過快,貨幣流動性過大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國際收支,特別是貿易順差持續擴大的結果。根據計算,如果將因貿易順差帶來的外匯占款從各層次貨幣供應量中扣除,發現調整后的各層次貨幣供應量增速及其與國內生產總值的比值均大幅下降。與調整前相比,2001―2006年調整后的M2增速平均下降4.5個百分點,M2與GDP的比值平均下降0.3。
二、貿易順差對于經濟發展的意義
盡管目前外貿順差給我國經濟運行帶來了若干棘手問題,但是對外貿易與貿易順差對于經濟發展的重要意義也是不容否認的。貿易順差對于提高我國的國際償付能力,應對世界金融危機,改善國內產業水平,推動技術進步,增強抗風險能力具有不可忽視的作用。
(一)有利于充分利用“兩種資源和兩個市場”
無論是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充分利用國際資源與市場,對本國經濟發展都至關重要。這一點已經被許多國家的發展歷程所證實。中國要在激烈的競爭中不斷增強競爭優勢,就要用全球的眼光來配置資源。近年來,我國的某些產業出現了產能相對過剩的局面,在國內市場無法容納的情況下,通過向國際市場出口,可以緩解國內供求矛盾,提高經濟效益。而且我國的某些產品在國際市場具有較強的競爭力,發揮我國優勢產品國際市場主導作用,有利于增強中國國際貿易話語權。此外,由于目前國內經濟發展正面臨資源、能源瓶頸約束,通過對外貿易可以取得短缺的原料與資源,提高經濟發展質量。
(二)有利于提高產業水平,推動技術進步
中國正處于加快經濟結構調整和轉變增長方式的關鍵時期,外匯收入是實現進口原材料、引進國外先進技術和設備以及現代管理經驗的重要因素。通過擴大出口,利用貿易順差取得的外匯收入,可以引進國際先進技術與工藝,購置生產所必需的資本品、原材料、機器設備等,發揮發展中國家的“后發優勢”,充分利用對外貿易的“學習效應”,以國際先進的生產、管理技術武裝國內企業,提高企業的生產效率和創新能力,淘汰落后產能,改變傳統產業格局,加快產業結構升級步伐,提升我國在國際上的總體競爭力。這種效益是難以通過國內市場實現的。
(三)有利于拉升國民經濟增長,促進國內就業
較高的出口水平意味著我國有了提高進口水平的手段。進口中包括資本貨物的進口,這使我國在國際分工中獲利,大大節約了生產要素的投入量,有助于提高工業的效益,促進經濟增長。而且出口的增長也趨向于使我國的投資領域發生變化,資金逐漸投向國民經濟中最有效的領域,亦即它們各自享有比較優勢的領域,在具有比較優勢的領域進行專業化生產,從而提高勞動生產率。據測算,目前外貿順差對GDP的貢獻已經將近25%。外向型經濟的壯大與發展,也帶動了國內就業水平的提高。由于我國目前外貿主要以勞動密集型的加工貿易為主,據有關專家分析,2006年出口規模擴大有效帶動了國內就業,新增城鎮就業人口1184萬人,是近年來新增就業人數最多的一年。
(四)有利于抵御國際金融危機,維護國家經濟安全
近年來,外國直接投資規模已經很大,進一步增長的空間較小,而資本市場并沒有完全開放,國際收支平衡表中資本項目為較大規模的凈流入狀態,這其中有相當一部分是國際游資涌入。在此情況下,如果經常項目出現逆差,再加上國際投機資本炒作,很可能出現較大規模的資本凈流出,造成本幣大幅貶值,引發金融危機爆發,影響國民經濟發展。所以保持一定規模的外匯儲備與經常項目收支順差,有利于抵抗金融危機,維護國家經濟安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