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第一顆人造月球衛星“嫦娥一號”于10月24日晚飛向了神秘的太空。一場關于ITS(智能交通系統)的“暗戰”已經在各大車商之間打響。以車載導航系統為代表的衛星導航應用產業成為“十一五”國民經濟發展的亮點
“紅色代表擁堵,綠色代表暢通,藍色代表行駛正常,”日產(中國)投資有限產品開發的負責人在介紹名為“星冀”的導航系統時說:“前面有一個路段開始堵車,信息立刻更新”。業界人士預測,我國已經成為導航產業最大的新興市場,預計未來幾年導航產業將以每年超過100%的速度增長。
據統計,美國將空間技術轉化為產業,創造了2萬億美元的巨額利潤。法國在航天產業方面的收入每年將近200億歐元。俄羅斯航天發射年收入近9億美元。而我國航天產業對國民經濟的貢獻目前還不到1%。
國防科工委副主任、國家航天局局長孫來燕近日在與網民交流時表示:航天產業要由試驗應用型向業務服務型的轉變,包括發展通信、導航、遙感等衛星及其應用;把數據變成知識、信息,以及終端產品;為農業、林業、城市規劃服務。
航天技術進展迅猛
中國科學院上海技術物理研究所日前宣布,“嫦娥一號”配備的激光高度計(俗稱“激光眼”),順利通過總體檢測驗收,正樣產品按時交付并實現全國產。這是我國首個上天的激光高度計,將用于“嫦娥一號”對月球地表狀況的探測任務。
“隨著航天技術的提升,必將提高整個航天產業的競爭力,全面推動航天產業發展。”上海社科院產業經濟發展中心的周女士對記者表示。
孫來燕表示,航天技術與產業發展環環相扣,主要包括衛星制造、發射服務、地面設備制造、衛星應用及運營服務等幾方面。
“比如,衛星應用及運營服務首先要有數據源,這就要我們制造、發射性能優良的衛星。我們制造的運載火箭,除了能完成國家項目的發射任務,還進入國際國內的商業發射服務市場,這都是產業的重要環節。”孫來燕說。
據報道,今年10月,由上海市人民政府和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聯合申報的“上海國家民用航天產業基地”獲國家發改委批準。去年7月,我國西部最大的航天科技產業基地和產業集聚區落戶西安。
上海航天科技產業基地總投資額為55億元,包括投資33億元的太陽能光伏、稀土永磁電機和復合材料3個航天民用項目。整個項目預期投資回報為15%。“十一五”期間,航天集團公司將投資西安產業基地100億元。
另據了解,中國已經有3000多家民用企業參與到載人航天的生產、研制中,包括電子行業、元器件、原材料、飛船材料等很多方面。
“目前還很難測算出具體的經濟效益,但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已經離不開航天技術。”一位航天科技集團研究院的專家說。
應用領域前景廣闊
“有人說導航衛星的應用領域只受到人們想象力的限制,可見這個領域的前景是非常廣闊的。”孫來燕說。
據美國衛星工業協會與美國福創公司2007年6月發布的《衛星產業狀況報告》,2006年全球航天產業中衛星運營服務業收入占到總收入的59%。
我國衛星通信已經走向商業化運營道路。在“十五”期間,國家重點支持了新一代大型通信衛星平臺的研制和開發,衛星平臺的壽命可以達到15年,功率可以達到10000瓦。這個平臺用于向尼日利亞出口的通信衛星上已獲得成功。
今年9月,中國和巴西聯合研制的地球資源衛星02B星發射升空,可達到2.5米的分辨率,現在第一幅衛星圖片已交付用戶。
據國防科工委發布的資料,截至2006年底,我國衛星服務范圍覆蓋中國本土及周邊國家以及亞太地區和非洲等部分地區,目前已建成廣播電視衛星地球站34座。
中國資源衛星應用中心自資源一號衛星01星,已分發各類數據產品10萬余景,相當于覆蓋我國全部國土80多遍。南水北調、青藏鐵路、西氣東輸、三峽工程、西部開發等國家重點工程,大量應用資源衛星數據產品。
“要把衛星應用及運營服務業作為重點推進航天技術產業化”,孫來燕指出,要加強衛星地面系統和應用系統關鍵設備的研發能力,提高國產化率。還要提高衛星地面設備及軟件研制生產能力。并且提高衛星數據產品的開發服務水平,提高運營服務的能力。
社會資本逐步進入
“不管是投資還是融資,對企業來說總是希望得到回報的,得到回報也就是要有利潤。”孫來燕表示:“我們正在努力地研究探索如何培育航天產業這個市場,如何擴大需求,引入市場競爭機制,使得航天產業做強做大。”
今年5月,國務院副總理曾培炎指出,要積極推進航天科技產業化,積極推進投資主體多元化,鼓勵社會資金進入航天科研、生產、應用、服務等領域。
“目前在國內民營企業參與航天產業發展比例還比較小。”上海社科院的周女士對記者表示:“但借鑒國外經驗來看,民營企業參與航天產業發展是很常見的。民營企業可以為航天產業發展提供資金支持,航天產業的發展會帶動民營企業技術進步,規范管理。”
據了解,現階段民營企業參與我國航天產業主要有三種形式:第一種是掛名、贊助的形式;第二種是利用航天器進行搭載試驗;第三種是提供航天器發射的外圍產品和基礎零配件,國家以不定期招標的形式進行項目采購。
業內專家認為,目前第三種形式比較多見。因為中國高科技的民營企業規模尚小,難以對航天產業給予足夠的技術支持。但未來民營企業會介入更多的領域,例如購買衛星轉發器和衛星的經營權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