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中歐紡織品貿易諒解備忘錄》,中國出口歐洲10類紡織品的雙邊數量管理將于2007年底結束。也就是說,從明年1月1日起,中國企業出口到歐洲紡織品的數量限制將予以取消。
與此同時,2008年,中歐雙方將把備忘錄中的8個紡織品類別納入雙邊監控體系,施行為期一年的輸歐許可,并施行企業經營資質準入。
用少數數量限制換取絕大多數自由貿易
“2005年全球紡織品貿易新舊體制交替之際,我國紡織品出口曾面臨各種貿易保護主義措施的威脅,但并沒有影響其快速發展,主要就是得益于《中歐紡織品貿易諒解備忘錄》的簽署。”商務部副部長高虎城說。
據介紹,2005年全球紡織品貿易實現一體化后,配額取消使中國部分紡織品被長期壓抑的增長潛力在短期內迅速釋放。歐美等一些國家和地區由于擔心我紡織品巨大的出口潛力,對我紡織品頻繁采取各種貿易救濟措施。在案件頻發的2004—2005年,涉案金額超過90億美元,涉及近百萬人就業。
面對嚴峻形勢,中歐之間在2005年通過艱苦談判最終簽署了紡織品貿易諒解備忘錄。據此,中方同意對少數紡織品出口實行數量限制;歐盟允許我絕大多數紡織品實行自由貿易,并承諾克制使用紡織品特別限制措施。它“解決了中歐紡織品貿易摩擦,也緩解了其他發展中國家對于紡織品問題的關注,創造了解決中國與主要紡織品進口國家(地區)貿易問題的成功模式。”高虎城說。
商務部的統計信息顯示,2005年,我國對歐紡織品出口183.2億美元;2006年達到223.1億美元,增長21.8%。2006年,數量管理類別出口金額占全國紡織品出口金額比重僅為7.4%;紡織行業就業機會卻比2004年增加300萬個以上,其中對歐盟出口增長帶動的就業約占20%。
從數量限制到雙邊監控
“取消中國輸歐紡織品數量限制,并不意味著中國出口歐盟的紡織品貿易就此完全放開。”高虎城說,在中國輸歐紡織品數量限制取消前提下,中歐雙方將8類紡織品進行雙邊監控。這8類產品包括T恤衫、套衫、男士褲、女式襯衫、套裝、胸衣、床單以及亞麻產品。
事實上,今年9月28日,中歐雙方已就建立紡織品雙邊監控體系達成一致。我國將對這8個類別紡織品施行為期一年的出口許可,不設數量限制,并施行企業經營資質準入。具體資質標準和符合資質條件企業的名單由紡織行業中介組織提出。
按照這一雙邊監控許可制度的規定,商務部將就一年內上述8類紡織品出口歐盟的大致數量、價格等,向歐盟委員會提供相關資料。一旦我國紡織品的出口情況出現波動或者異常,歐盟將有權單方面采取進口管制措施。
高虎城說,作為紡織品貿易一體化的最大受益方,保持紡織品貿易整體環境的穩定有利于我產業長遠發展和出口增長方式的轉變,有利于樹立我作為負責任貿易大國的形象,也是廣大紡織生產企業的利益所在。“希望廣大紡織出口企業積極響應行業關于維護經營秩序的要求,規范出口經營秩序,提高出口產品質量,優化出口產品結構,共同維護2008年對歐紡織品出口的平穩發展。”
從紡織大國到紡織強國
高虎城指出,盡管中國是世界紡織品第一出口大國,但中國紡織品在實現快速發展的同時,暴露出一些不足:一是產品附加值低,自主品牌少,出口企業平均利潤率僅為3%—5%;二是出口市場集中,歐盟、美國、日本三個市場占中國紡織品出口額的40%以上;三是勞動力成本優勢減弱。在中國沿海地區,勞動力成本不斷擴大,快速接近每小時1美元的門檻。而越南、柬埔寨、孟加拉和印尼等國家國內紡織業勞動力成本都不足每小時0.4美元。
高虎城說,實現我國從紡織大國到紡織強國的轉變,需要國內紡織企業加大產業結構調整力度,逐步培育有國際影響力的自主品牌,積極推進紡織企業國際化經營,改善中國紡織業在全球價值鏈的分配。
他提出五項建議:一是推進紡織技術和裝備創新,發展節能、差別化和綠色環保型產品,提高產業科技含量、資源利用效率、環境質量和勞動生產率;二是堅持自主創新,提高自有品牌產品的出口比重;三是積極推進紡織企業國際化經營,改善中國紡織業在全球價值鏈的分配;四是加強與國外的交流與合作,縮小與國際先進水平的差距;五是提高行業人力資源素質。(杜海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