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能環保 綜合治理采煤沉陷區
資源枯竭型城市除了面臨下崗失業職工急劇增加、城鎮居民生活貧困外,更突出的是生態環境破壞嚴重,礦區沉陷區威脅居民安全。作為煤城,遼源有8000多萬噸堆積如山的煤矸石,既浪費了資源,又占用了土地。同時,城市居民生活環境也不容樂觀。我們在遼源了解到,2001年,全市綠化覆蓋率為20.50%,同比下降6.67個百分點;人均擁有綠地面積3.3平方米,同比下降0.92平方米;工業廢水排放達標率僅為36.01%;噪聲達標區覆蓋率僅為52.92%。
遼源煤田自1911年開采至今已近百年。反復多次的開采,造成礦區地表嚴重沉降塌陷,形成面積達29.5平方公里的采煤沉陷區,最大塌陷深度33.3米,開裂寬度14.5米。沉陷區內的廠礦、醫院、學校、民房以及公路等設施不同程度受損。特別是有些民房墻壁裂縫達20余厘米,嚴重威脅著居民的生命和財產安全。
從2001年12月起,遼源就開始謀劃實施綜合治理工程的前期工作。在中央和吉林省的大力支持下,2003年9月,綜合治理項目獲國家發改委批準。遼源人深知這項工程的分量,市委書記、市長親自抓,一切為治塌讓路,使工程創下許多全省第一:項目運作速度第一、前期工作完成第一、開工建設第一、規模第一、竣工回遷第一……正是這許許多多的第一,讓遼源礦區居民徹底擺脫困擾幾十年的沉陷之苦,住上稱心如意的房子。2005年11月6日,遼源舉行了采煤沉陷區綜合治理工程住宅小區建設竣工儀式。歷時3年,全市新建煤城新村、四合、仙城3個小區,建筑面積72萬平方米,安置居民1萬多戶共5萬多人。
面對大面積的采煤沉陷區和一座座既占用土地又污染環境的煤矸石山,面對生態環境的破壞、城市基礎設施的薄弱以及嚴重缺水等一系列問題,遼源人堅持科學發展觀,把實現經濟轉型與城市建設、改善生態環境通盤謀劃,同步進行。遼源籌措4億多元資金,建成了一個綜合利用煤矸石的年產5000萬噸水泥熟料的現代化水泥廠;投資5.2億元,新建了42公里的外環路,使城區面積擴大了3倍多;向上級爭取了3億多元資金,實施“六庫一閘”供水聯調工程,從根本上解決了城市缺水問題;投資3億多元新建了日處理10萬噸污水的污水處理廠;實施1500公里“村村通”工程,促進城鄉一體化;投資4億多元,新建改造30多條城市道路,暢通城區交通;搬遷和關停了市區內20多戶企業,對40多家襪廠實行集中漂染……
今日遼源,城市建設工程不但高起點、大手筆,而且精益求精,從高樓、大橋,到路燈、廣告,甚至路邊的垃圾筒,都體現了城市品位。企業新上項目,都把節能環保放到第一位。利源鋁業新建的年產6萬噸新型鋁型材項目,不但全部采用天然氣加熱,而且還投巨資建設了國內最先進的污水處理系統;惠宇能源公司投產的利用植物秸稈加工生產液化氣,把低質資源轉化成清潔高效的新能源。一度因污染嚴重被批評的遼源市,如今卻獲得了國家建設部頒發的人居環境范例獎。
有必要指出的是,良好的環境是資源型城市順利轉型,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保證。在經濟轉型的同時,遼源需要進一步牢固樹立可持續發展的思想,通過體制改革、科技創新和加強管理,建立有利于可持續發展的經濟運行機制和管理體制,提高經濟增長質量和效益。應密切關注預防與治理結合,加大資金投入力度,減輕資源環境壓力,實現經濟增長方式由“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向“低消耗、低污染、高效益”的轉變。同時,要注意把采煤沉陷區治理與小城鎮建設有機結合起來。對采煤沉陷區的治理不能只是簡單地搬遷,要有整體規劃,注意把這個規劃與小城鎮建設布局聯系在一起。
信心是發展的希望,努力是不竭的動力。遼源的煤炭曾經為國家作出了重大的貢獻。今天的遼源人正以勇于競爭、務實創新、永不言敗的追求作為“遼源精神”,在資源枯竭型城市轉型新征途上,追求大作為,實現快發展。巨大的變化,讓遼源人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自信,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驕傲和自豪,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熱愛自己的家園。可以預見的是,一個經濟發展、社會和諧的新遼源正在騰飛。(彭真懷 北京大學中國政府地方研究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