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日,信產部經濟運行司發布了部分電子產品進口關稅稅率。在2005年1月1日256個稅目的產品實施零關稅基礎上,再次調低了部門類別的暫定關稅稅率。
“其中有一部分是新增的零部件暫定進口稅率,像液晶顯示屏生產用的一些關鍵元器件等,這主要是為了促進企業創新,向產業鏈核心環節延伸。” 信產部經濟運行司處長暴福鎖對《第一財經日報》說,多晶硅、激光視盤機機芯等產品稅率的調低,則主要配合產業結構調整、貿易平衡以及支持高技術電子產品的生產。
大部分產品稅率降幅達100%
此次調整大約涉及83項產品,大部分產品的暫定關稅稅率,比“2008年最惠國稅率”規定的比例調低了100%以上。
比如多晶硅、液晶屏用原板玻璃、液晶玻璃基板、單反相機的鏡頭的“最惠國進口稅率”原分別為4%、17.5%、15%、15%,調整后分別為2%、3%、3%、3%。普通相機(單反相機除外)的鏡頭的關稅稅率也由15 %降為6%。
其中8項產品的稅率,直接調整為零關稅。包括特許權使用憑證、印有自動數據處理設備用程序的紙張、計算機直接制版機器及零部件、制造平板顯示器用超聲波清洗裝置、具有變流功能的半導體模塊、接觸式圖像傳感器(掃描頭) 、熱敏打印頭等。
暴福鎖表示,83項產品僅限定于消費類電子產品、元器件及專用原材料,因為其他產品的關稅稅率早已經調整為零。此外,根據中國與有關國家的自由貿易區協議,部分電子產品協定稅率也有所調低,而原產于中國香港、澳門且完成原產地標準核準的部分電子產品實行了零關稅。
本土企業機會與壓力并存
針對關稅稅率調整將對本土企業造成哪些影響,暴福鎖并未透露。
稅率持續調低主要是延續之前入世時的承諾。分析人士認為,持續降低關稅給了本土企業參與競爭緩沖期。但在很多領域,本土企業依然將承受諸多壓力,比如多晶硅等產品進口關稅稅率的降低,可能對面向內銷的本土企業造成沖擊。
而以出口為主的電子類企業,同樣將遭受側面壓力。人民幣升值、《勞動合同法》的實施,本土生產的成本將有明顯上升,這勢必促使它們尋求境外直接設廠的機會。目前,長三角、珠三角少數臺灣地區的企業正醞釀赴東南亞投資。
不過,中國已是全球眾多電子類產品的最大制造基地與市場。在消費、產業配套、人力以及綜合生產成本等方面,中國依然擁有最強大的競爭力。
暴福鎖也認為,本土企業在創新能力、核心競爭力及產業結構方面,仍需解決一些問題。(王如晨/第一財經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