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00七年,中國經濟再次經歷了一次快速增長,百分之十一點四的GDP增速已創下十三年來的新高。同時創下新高的還有消費價格指數,全年百分之四點八的增幅,成為十一年來的最高水平。
前幾年一直在延續的“高增長、低通脹”格局,在去年受到了明顯沖擊。據此,亞行駐中國代表處高級經濟學家莊健認為,中國經濟結構的特點,可以用“一喜三憂”來概括。
所謂的“一喜”,是指國內需求特別是消費需求,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有所增強,凈出口的拉動力明顯減弱。而產業結構繼續向第二產業傾斜、固定資產投資占GDP比重繼續上升、城鄉收入差距繼續擴大,就構成了“三憂”。
去年,中國全社會消費品零售額實際增長一成二左右,這基本與前年增幅相當。但莊健認為,考慮到公務員待遇提高,加之政府對教育、醫療、衛生等投入大幅增加,消費需求在二00七年立下的功勞,應高于以往。
與此同時,中國出口增速回落,但進口增速加快。這讓貿易順差增幅大大低于以往年份。如果再把物價、人民幣升值因素考慮在內,凈出口對經濟增長的拉動,已明顯減弱。
根據官方統計公報,二00七年,中國經濟第一、二、三產業結構不合理狀況進一步加劇,第二產業比重上升,第三產業比重下降。其中,重工業增速超過了輕工業,重型工業化的趨勢仍在繼續。莊健擔憂,目前的產業結構不利于“節能減排”目標的實現。這也就是所謂的“第一憂”。
對于“第二憂”,莊健認為,固定資產投資增長過快,主要是受地方投資增長速度過高拉動。地方投資一度達到了中央投資增長速度的兩倍以上。此外,投資增長過快還與房地產開發增長迅猛有關。
但從產業和區域分布看,去年的投資結構亦有積極變化。第一產業的投資增速明顯超過了第二、第三產業;中、西部地區的投資增長超過了東部地區。
城鄉收入差距不僅沒有縮小,反而繼續擴大,對于“第三憂”,莊健表示,收入分配向國家和企業傾斜的狀況仍未改變,居民收入在國民總收入中的比重繼續下降。
二00七年的“一喜三憂”,再次證明經濟結構調整絕非一日之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