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對策建議
1.調整財政支出結構,加大保障民生、災后重建的支持力度
擴大對農業、農資生產和其他緊缺商品生產環節的補貼額度,增加低收入群體的補貼。通過增加教育、醫療和住房保障等社會性支出,進一步完善社會保障體系,穩定通脹預期和消費意愿。加大用于災后重建的財政支出,根據規劃進展及時拔付資金。對災區生產單位的增值稅、消費稅以及相應的城市建設稅費,實行減征,幫助災區恢復生產、進行自救。通過稅收優惠安排吸引社會資金參與災后重建工作。考慮到災后重建可能影響正常的市場化回報,應對捐助和援建企業實行相應的減稅政策或提供一定的財政貼息。地方政府也應制定相關政策,鼓勵企業家到災區投資建廠,擴大就業。對前來投資的企業應給予優惠政策扶植,如減免所得稅、簡化手續等。同時,吸收災民參加災后重建,采取以工代賑的方式,緩解災區的就業壓力,盡快恢復災區生產和生活秩序。
2.推進“增租、收利、減稅”改革,促進經濟發展方式轉變
當前的市場環境已經形成促進我國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壓力,財政政策要加大引導力度,將市場壓力真正轉化為企業節能減排、技術升級的動力。“增租”是指通過加快推行資源稅改革和征收環境稅,增加征收要素使用的租金,通過更合理的價格機制引導資源更有效的流動,促進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和糾正國民經濟初次分配的不公平。“收利”是指加快國有資產收益改革,收回國家資產的經營收入,促進公平競爭,提高經濟效率。“減稅”是指全面推行增值稅轉型。增值稅轉型對于降低工業企業生產成本、加快技術創新有較大作用。增租與收利是增加財政收入的政策,減稅是減少財政收入的政策。一增一減的政策搭配,一方面可以緩解資源稅對企業成本乃至產品價格的影響,減輕資源稅對通貨膨脹壓力短期內的推波助瀾作用。另一方面可以有效遏制上游壟斷企業的壟斷利潤,提高下游企業的利潤,使整個國民經濟的收入循環將更加合理。
3.貨幣政策要對災后重建、結構調整加大資金支持力度
在通貨膨脹壓力較大、國際“熱錢”持續涌入的背景下,貨幣政策必須堅持總量從緊,堅持以數量型政策工具為主的策略。國內自然災害頻發、國際輸入型通脹壓力加大和國際資本的可能異動都增加了我國貨幣政策調控的難度和變數。面臨新增的不確定性,貨幣政策在具體操作時,應根據實際需要適時、適度靈活調整,在保證經濟金融平穩運行和防治通貨膨脹之間找到平衡點。公開市場操作應靈活掌握資金回籠力度,積極配合存款準備金率上調操作來達到調控流動性目的。信貸政策方面,在堅持嚴格額度管理的同時,應根據直接融資受阻的實際情況,適當增加間接融資信貸規模,定向用于災后重建和支持企業技術升級。定向信貸寬松要嚴格防止資金流向房地產和高能耗行業。為避免吸引更多的熱錢流入,引發資產價格的大幅波動,要慎用利率工具。
4.加強資本項下外匯監管,積極應對熱錢大進大出
為防范熱錢大進大出對我國經濟金融平穩運行形成較大沖擊,一要加強外匯監管,尤其是加強對短期國際資本跨境流動的監測與管理,對熱錢流入狀況進行摸底,加大對跨境資金流動的跟蹤和檢查,加快構建金融危機預警體系,提早研究應對熱錢流出的預案,提升對資本沖擊型危機的預警和應對能力。二要避免人民幣對美元升值過快、幅度過大,通過人民幣有升有貶的“雙向波動”,打破人民幣單邊升值預期。三要密切關注美國匯率和利率政策變化對世界資金流向的影響,跟蹤越南等周邊國家的經濟金融形勢,對其他亞洲國家的貨幣危機不能掉以輕心。四要在熱錢大規模撤出時,啟動資本管制的應急措施,包括征收外匯兌換的“托賓稅”,延長國外資金境內停留的時間等比較嚴格的資本管制措施。五要通過區域貨幣合作的框架倡導東亞國家聯手防范危機。(□國家信息中心經濟預測部撰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