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中國經濟面臨的風險與對策
2008年可以說是中國改革開放30年以來,宏觀經濟走勢不確定性最強、意見分歧最大、預測難度最高、政策選擇最困難的一年
★ 魏加寧/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宏觀經濟研究部副部長
與1998年相比,現在中國的經濟形勢更為復雜。眾所周知,1992年中國經濟出現了過熱局面,1993年及時進行了宏觀調控,1994年又出臺了宏觀配套改革措施,到1996年時中國經濟已經基本上實現了“軟著陸”。
所以,當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爆發的時候,當時中國經濟所面臨的風險是單方向的,因而,政策的選擇也是單方向的——就是實行積極的財政政策,把經濟向上推就行了。
可如今我們面臨的風險則是雙方向的:一方面是國內的通貨膨脹,另一方面就是美國的次貸危機。
內熱外冷,從而使中國經濟政策的選擇處于一種“兩難”的境地,方向和力度都比較難以把握。
過去幾年里錯過了一些最佳時機
造成這種“兩難”局面的原因既有國外因素,也有國內因素;既有客觀原因,也有主觀原因。
其中原因之一就在于我們過去幾年里錯過了一些最佳時機。
一是錯過了推出創業板的最佳時機。
如果能夠趁著前兩年A股市場比較好的時候及時推出創業板的話,不僅能夠給中小企業開辟一條新的融資渠道,而且還能夠分流一部分A股市場的資金,減輕A股市場的泡沫。而如今,A股市場價格大幅下跌,市場如此脆弱,如果再推出創業板的話,對于A股市場來說無異于雪上加霜。但是,不推出創業板的話,就無法為中小企業提供新的融資渠道,中小企業融資難的問題就難以得到解決。
二是錯過了建立存款保險制度的最佳時機。
如果趁著前兩年經濟形勢比較好,銀行不良資產迅速下降,國家財政收入快速增加的時候,能夠及時推出存款保險制度的話,就會比較容易一些。而一旦經濟出現拐點,增長速度開始趨緩,銀行不良資產重新上升,國家財政收支狀況發生逆轉以后,再推出存款保險制度,難度就會大得多。
三是錯過了理順資源價格的最佳時機。
如果趁著前兩年一般商品價格水平比較低的時候理順資源價格的話,阻力會比較小一些。但如今,物價水平已經較高的背景下,理順資源價格就要冒較大的風險。但是,不理順資源價格,資源短缺現象就會加劇。
總之,由于種種原因,導致對當前經濟形勢的判斷出現了很大的分歧,決策處于“兩難”境地。
當前經濟形勢:增長下滑還是仍舊過熱?
對于目前的形勢,學術界現在存在著非常大的分歧。
首先,關于經濟增長走勢存在著兩種截然不同的看法。
一種觀點是,擔心當前的經濟增長下滑。理由似乎足夠多,包括世界經濟增長速度放緩,自然災害對經濟增長的負面影響,還包括房地產、證券市場波動對經濟增長的影響;另外是企業的生產成本上升、中小企業融資困難以及資源性產品價格扭曲導致的供給不足等等。
此外,在外需方面,由于國內調整出口退稅率、人民幣升值幅度加快也會影響到中國的出口:在投資方面,有專家認為,隨著科學發展觀的落實,地方政府的投資沖動正在減弱;在消費方面,有專家認為,物價上漲會抑制消費的增長。總體而言,持這種觀點的人主要是擔心緊縮過度,擔心出現過調的局面,并主張放松銀根,實行擴張性貨幣政策以刺激經濟——隨著經濟增長速度逐步放緩,這種聲音目前正在逐步加強。
另外一種截然不同的觀點是,仍然擔心經濟增長出現過熱的局面。主要理由是:從投資的角度看,每逢政府換屆,政府都有投資沖動增強的趨勢,另外還有一些專家在地方(主要是中西部地區)調研后發現,今年以來,由于一些突發事件壓抑了一些地方政府的投資沖動,比如說1月份的冰雪災害、3月份的“藏獨事件”、5月份的地震災害等,奧運會過后,地方的投資沖動仍然有可能爆發出來。
從消費的角度看,隨著近年來公務員工資的提高,國有企業職工收入的增長以及農民工最低工資標準的提高,還有減免農業稅等,城鄉居民收入的提高會使消費出現快速增長。
再有是奧運經濟從投資期轉入了消費期,也會促進消費的增長。因此,這種觀點主張堅持實行從緊的貨幣政策和穩健的財政政策。
其次,關于物價走勢,目前也存在著兩種不同看法。一種觀點認為,今年的物價走勢是前高后低,物價將持續回落;另一種觀點則認為,通貨膨脹將居高不下,甚至有可能繼續走高。
而認為通貨膨脹將居高不下的觀點里面又可分為兩派:一派觀點主要從供給的角度出發(被稱為“供給派”),認為當前的物價上漲屬于結構性、輸入型的,因此貨幣政策不僅無用而且有害,會損害經濟增長,因此只有提高人們的承受能力和容忍程度。
另一派觀點從需求出發(因此被稱為需求派或貨幣派),認為通貨膨脹就是通貨膨脹,無所謂結構性與非結構性之分;認為當前的通貨膨脹歸根結底還是貨幣供給過多造成的。
還有人認為,當前的物價上漲是由于中國國內需求過熱“觸發”了國際油價、糧價和資源價格的暴漲,反過來影響到中國國內,因此屬于“出口轉內銷型”通貨膨脹。
因此這一派觀點主張繼續緊縮銀根,把控制通貨膨脹作為首要位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