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活審慎 應對復雜局面
剛剛過去的2008年,經濟形勢復雜多變,挑戰與風險歷史罕見。國內自然災害、國際金融危機、大宗商品與金融市場劇烈波動……接連不斷的意外,考驗著宏觀調控者的智慧。黨中央、國務院審時度勢,果斷決策,一年間兩次調整宏觀經濟政策,引領中國經濟穿越急流險灘。
從2003年到2007年,中國經濟連續5年以高于10%的速度增長,并于2007年達到11.9%,經濟有由偏快轉為過熱的風險。為消除經濟運行面臨的風險和存在的不健康、不穩定因素,2007年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確定了2008年的宏觀調控任務:防止經濟增長由偏快轉為過熱、防止價格由結構性上漲演變為明顯通貨膨脹。隨著宏觀調控各項措施的落實,自2008年5月份以來,CPI連續7個月回落,11月同比漲幅已回落到2.4%,國民經濟過熱的風險逐漸釋放。
進入2008年下半年,隨著美國次貸危機的蔓延和加深,黨中央、國務院及時調整宏觀政策,把宏觀調控的首要任務從年初的“兩防”調整為年中的“一保一控”,即保持經濟平穩較快增長、控制物價過快上漲。2008年9月以來,美國次貸危機急劇惡化,迅速演變成國際金融危機,對我國經濟影響明顯加大。中央明確提出宏觀調控重點是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果斷地把“穩健的財政政策和從緊的貨幣政策”調整為“積極的財政政策和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進一步擴大內需、全力保增長。
回首2008年,我國經濟呈現增長較快、價格回穩、結構優化、民生改善的良好局面。在重重困難之下,這些成績的取得來之不易,靈活審慎的宏觀調控功不可沒。
連出重拳 力保平穩發展
目前,國際金融危機還難言見底,世界經濟增長明顯減速。作為全球經濟的一部分,我國經濟不可避免受到沖擊。為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一系列擴大內需、促進增長的政策“重拳”陸續推出。
積極財政政策在新一輪宏觀調控中再擔重任。通過較大幅度增加公共支出,保障重點領域和重點建設支出,財政政策將釋放更多擴大內需的能量。目前,2008年四季度新增的1000億元中央投資計劃已全部下達。除了擴大投資規模以外,積極財政政策還將實行結構性減稅,用減稅、退稅或抵免的方式減輕稅負,促進企業投資和居民消費。進一步優化財政支出結構,加大民生投入,支持科技創新和節能減排、先進裝備制造業、服務業、中小企業、重大改革等。此外,為穩定外需,出口退稅率在2008年經歷四次調整,涉及紡織、服裝、輕工和機電產品等,為出口企業緩解困難、減少金融危機帶來的負面影響提供了有力支持。
貨幣政策方面,自去年9月以來是月月有動作,努力保增長。從9月到12月,央行在4個月內五次下調基準利率,四次下調存款準備金率,以保持銀行體系流動性充足,促進貨幣信貸穩定增長。從適度寬松貨幣政策的不斷落實,到國務院常務會議提出促進經濟發展的9項金融措施,再到進一步細化的金融促進經濟發展的30條意見,金融體系正在多渠道為經濟發展提供“資金活水”。
專家分析,這些措施著眼于減少國際金融危機對我國的影響,著眼于解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中的矛盾和問題,政策的累積效果將在2009年逐步顯現,為經濟保持平穩較快增長提供強力支持。
立足當前 增強發展后勁
今年1月1日起,醞釀已久的增值稅轉型和成品油稅費改革開始正式實施。專家認為,以資源要素價格和財稅體制改革為著力點,推動結構調整和發展方式轉變,能夠為經濟發展提供持續動力。在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不斷取得突破,也傳遞出一個重要信號,即當前的宏觀調控不僅是面對困難的應急之策,更是長遠發展的戰略謀劃。
把握短期波動和長遠發展的關系,在防止經濟出現大幅起落的同時,更加注重增強經濟發展的后勁,提高增長的質量和效益,不失時機地推進發展方式轉變和結構調整,努力實現長期穩定可持續的發展。這一思路在新一輪宏觀調控中越發清晰。
目前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絕非走單一投資擴張的老路,而是要按照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和優勝劣汰的要求,著重緩解和消除發展的瓶頸制約,淘汰落后生產能力和加快產品更新換代,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和產業競爭力。建設項目堅決防止高耗能、高污染、低水平重復建設,拒絕勞民傷財的“形象工程”和脫離實際的“政績工程”。
同樣,反周期調節的貨幣政策,在保障流動性供給的同時,也將堅持區別對待、有保有壓,讓更多資金支持那些能夠擴大最終消費需求、帶動中間需求的項目,支持在國際分工中具有長期競爭優勢的先進生產能力建設,支持內部治理結構完善、就業容量大的勞動密集型企業,有效引導結構調整。(記者 許志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