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警保證我國糧食安全
李國祥說,跨國糧商的目的是通過跨國戰略謀求高額利潤,他們通過影響世界糧食價格和糧食生產的結構來達到這個目的。中國對糧食需求大,跨國公司一旦進入中國糧食市場,就會加大中國糧食市場的波動,同時影響到國內的糧食安全。
“海關的預警對于保證我國的糧食安全有很重要的意義。”李國祥說。
對于大豆的前車之鑒,李國祥認為,大豆加工的60%以上受到跨國企業的控制,大豆食用油和飼料價格也受到跨國企業非常大的影響,忽高忽低,損害了豆農和收儲企業的利益。這里面,很大程度上是跨國企業在操縱,在國內加工企業進入市場時,把價格降低;當國內加工企業退出市場時,他們就把價格抬高。
他建議,加強政府對其他糧食產品的干預力度。同時,不僅要扶持中糧等大企業,還要對中小企業有相應的扶持政策,比如放松流動資金的貸款,保護中小收儲企業。
糧食流通需改革機制
對于外資進入我國糧食流通領域,中央黨校三農問題專家徐祥臨表示,我國的國有糧食流通體制確實存在很多問題,但我們需要的是改革機制,不是非得要外國資金進入。因為糧食流通涉及到國家的命脈問題。
2004年糧食流通體制改革以后,國家級的糧食儲備歸由省一級負責,業內普遍認為這一級的糧食是有保證的。而地方糧食儲備有的選擇了行政保護,有的則進入了市場。徐祥臨對此的建議是,可以允許民營企業進入糧食儲存環節負責糧食的收購,并由國家統一調度。
國家糧食局局長聶振邦日前也表示,將督促國有糧食企業發揮主渠道作用,引導多元市場主體積極入市收購。并將適當增加大中城市、重點地區和薄弱地區的小包裝成品糧油應急儲備庫存,增強應急保障能力;加大糧食臨時收儲力度,滿足農民售糧需要。
經濟學家茅于軾近日則撰文指出,按照聯合國的標準,儲備糧應該是年消費量的14%~17%。我國因為有過大饑荒經驗,所以儲備糧特別多,估計達到40%左右,超出聯合國標準的兩倍。糧食儲備并不是越多越好,因為儲備有損耗,有成本。過高的儲備是不必要的,也是不經濟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