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的中石油、中石化加油站連續降價之后,降價之風正在席卷越來越多地區。業內人士指出,早先市場認為去年12月20日價格下調幅度不夠,再次下調值得期待,但此番看來,政策效果已經達到,短期內不會再次下調成品油價格。
業內人士認為,當前的成品油市場形勢,達到了“三贏”,是積極正面的。首先,中石油、中石化、民營和外資加油站都紛紛降價,對終端消費者來說總歸是好事,能夠實實在在地成為競爭的直接獲益者。
其次,石油公司通過降價促銷,雖然單位銷售利潤下降,但擴大了銷售額,降低庫存壓力,對于煉廠來說也能保證穩定的開工率,兩相權衡,降價對公司有利。
第三,對于政府來說,去年12月20日降低了成品油價格,今年1月1日價內提高了消費稅,相當于每升油價降幅已經接近2元錢。從去年兩次政府調價來看,政府的態度并不追求所謂的“一步到位”,而是給市場預留充分的回旋余地。
一方面,政府表示加快市場化進程;另一方面,新政策仍然是政府指導定價??此葡嚆#瑢崉t不然,有最高限價,有批零最高利潤限制,但石油公司已經一改過去幾年一貫執行最高價的做法,開始尋求市場調節。現在的市場狀況應該正是政府所樂見的。
那么,已經能看到石油公司積極的市場行為,如果市場的調節是有效并且可控的話,政府還有什么理由再次調價呢?
不過,雖然降價風潮在一些城市和地區漸漸蔓延,但應該注意到,中石油和中石化在絕大部分地區和多項業務上,仍然是合作大于競爭。在傳統的競爭熱點地區出現白熱化競爭,與大部分非競爭地區的相安無事并不矛盾,比如并非傳統競爭熱點的北京,至今沒有出現兩公司的大幅降價。
從終端消費的角度看,降低成品油價格永遠有空間,現在的國內外差價也表明的確如此,煉油的利潤仍然相當高。不過業內人士呼吁要正確看待成品油的定價,從產業的發展看,油價并不是一定要降到成本線才“過癮”。
我國的煉油已經與國外倒掛了4年,而在這期間,不斷有新的煉廠在建設和投產,而煉廠也一直在做設備更新、節能減排、產業升級、技術改造等工作,投入巨大,中石化旗下煉廠有70%處于資不抵債的境地。
消化完了高價原油,只是在最近這4個月煉油板塊才開始明顯盈利。但很快市場需求又發生了逆轉,庫存屢創新高,甚至出現“憋庫”,煉廠的開工率開始下降,石油公司又開始為銷售發愁。因此,也難怪有石油公司負責人呼吁“給煉廠一點喘息的時間”。
從“油荒”到“憋庫”,成品油市場供求關系幾經波折。究其原因,除了有政策性因素、奧運“保供”壓力以及下半年市場需求放緩等之外,致使供求關系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的原因,不能忽視中間商的煽風點火、人為操縱供需、制造波動的因素。
影響成品油價格的因素很多,完全市場化的價格也未必是我們所需要的,絕對的競爭關系也不一定就能達到最有效的資源配置。政府逐步淡居幕后,給石油公司留出舞蹈空間,或許是實實在在的路。(記者 張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