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后危機時代糾正價格失衡與價格穩定的應對策略
統計數據表明,幾乎所有的要素價格(包括石油價格和大宗商品價格等)都呈現出周期變化的特征。近一時期,特別是美國金融危機和流動性沖擊下國際市場暗壑叢生、價格異化現象更為突出。在我國整體經濟金融還缺乏風險控制的情況下,如何有效管理國家和國民財富,維護國家經濟安全?如何改變不公平的財富分配和價值體系?如何加強價格宏觀調控?需要更多的深入思考和研究。因此積極應對當前國際、國內經濟金融環境的復雜變化,把價格波動幅度控制在合理區間,并防止經濟金融大起大落,需要把握好市場機制和宏觀調控的邊界和平衡點,需要科學的應對策略和有效的政策工具與評價尺度。
反思全球金融危機給我們最大的警示是金融資本主義的發展已經嚴重地改變了原有宏觀經濟運行的規律和結構,出現經濟虛擬化和貨幣虛擬化特征。在此情況下,資產價格波動導致貨幣流通速度和貨幣供應量具有非穩定性,貨幣政策發揮作用的基礎條件、傳導途徑、作用效果都已經發生了重大變化。因此我國的貨幣政策應該進行結構性優化,貨幣政策目標不能僅僅關注實體經濟目標(通脹、經濟增長、就業、國際收支),而是要同時關注實體經濟和金融經濟目標(金融體系穩定、資產價格穩定)。未來貨幣政策的中介目標應該逐漸從單一實體經濟目標(控制通脹或經濟增長)轉移到“經濟穩定+物價穩定+金融穩定”的三重目標(調控中介:增長率+通脹率+金融資產價格與收益率),貨幣政策應將資本市場價格的波動納入調控范圍。
金融危機中各類要素和資產價格大幅波動,嚴重失真,偏離了價值增值的基本原理。首先,對虛擬資產價格而言,在開放經濟的條件下,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之間通過消費和投資的組合,緊緊聯系在一起。而這二者之間均衡與非均衡、協調與背離的關系,則是通過利率、利率、資產價格和信用增加額等作為傳導媒介的。因此課題將“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存量指標的比較、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流量指標的比較、價格泡沫(顯性泡沫和隱性泡沫)以及泡沫系數(膨脹為正,緊縮為負)等變量”作為重點監測指標。因此,拓展的貨幣政策調控將更有利于統籌實體經濟與虛擬經濟的發展,能夠穩定經濟周期和金融周期。
對于實物資產價格而言,此輪價格危機的典型特征是石油、糧食和原材料等大宗商品價格的先行上漲,而造成價格上漲的原因固然有需求增大的原因,但國際大宗商品的金融屬性化及其價格形成機制的缺陷也是重要的助推因素。通貨膨脹仍在全球蔓延,其深層次的根源在于國際貨幣體系的固有缺陷、美國的寬松貨幣政策、國際大宗商品價格形成機制以及全球資源分布的嚴重不均衡。在目前的國際貨幣體系下,美元充當了國際儲備貨幣、交易貨幣和結算貨幣,非國際貨幣國家為了防范風險和維持匯率目標,不得不被動地持有美元儲備資產。這種國際貨幣體系本身具有內在的缺陷,容易產生通貨膨脹。因此穩定石油等大宗商品價格劇烈波動的避險體系有助于國內能源、要素價格形成機制和定價機制的建立和完善。從國內角度而言,穩定價格策略以及深化價格改革要對一些涉及面寬、觸及利益深、配套性強、風險比較大的資源性產品價格、壟斷行業價格、要素價格等進行“攻堅”,理順價格,放松價格的管制,讓政府從能夠施加影響的領域逐步退出,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讓要素價格真正反映市場供求、資源稀缺程度以及污染損失成本。產業都是內生于價格的,價格順了,扭曲的產業結構才能調整過來。應該從三個方面著手推進資源價格形成機制的改革。一是建立反映資源稀缺性、供求狀況和環境代價的資源價格體系,二是建立資源有償使用制度,三是擴大資源稅征收范圍。(張茉楠 國家信息中心經濟預測部世界經濟研究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