審定編號:國審麥2008004
品種名稱:鎮麥8號
選育單位:江蘇丘陵地區鎮江農業科學研究所
品種來源:揚麥158/寧麥9號
特征特性:春性,全生育期205天左右,比對照揚麥158晚熟1天。幼苗半直立,葉色深綠,葉片寬大略披,分蘗力強,成穗率較高。株高88厘米左右,株型較緊湊。穗層較整齊,穗紡錘型,長芒,白殼,紅粒,籽粒半角質至角質,籽粒飽滿。平均畝穗數33.05萬穗,穗粒數35.8粒,千粒重43.3克。抗寒性與對照揚麥158相當。抗倒性中等。后期轉色正常,熟相較好。接種抗病性鑒定:中抗稈銹病、中感赤霉病、紋枯病,慢葉銹病,高感條銹病、白粉病。2006、2007年分別測定混合樣:容重778克/升、795克/升,蛋白質(干基)含量13.52%、13.59%,濕面筋含量27.5%、28.5%,沉降值33.2毫升、29.2毫升,吸水率59.3%、58.6%,穩定時間3.7分鐘、2.8分鐘,最大抗延阻力193E.U、270E.U,延伸性16.9厘米、13.0厘米,拉伸面積47.4平方厘米、49.7平方厘米。
產量表現:2005-2006年度參加長江中下游冬麥組品種區域試驗,平均畝產418.85公斤,比對照種揚麥158增產7.45%;2006-2007年度續試,平均畝產443.08公斤,比對照種揚麥158增產5.72%。2007-2008年度生產試驗,鄂皖蘇浙四省平均畝產432.82公斤,比對照揚麥158增產9.10%;河南信陽點平均畝產482.90公斤,比對照豫麥18增產9.33%。
栽培技術要點:10月下旬至11月上旬播種,每畝適宜基本苗15萬苗左右;注意防治白粉病和條銹病。
審定意見:該品種符合國家小麥品種審定標準,通過審定。適宜在長江中下游冬麥區的江蘇和安徽兩省的淮南地區、湖北中北部、河南信陽、浙江中北部中上等肥力田塊種植。
審定編號:國審麥2008005
品種名稱:寧麥15
選育單位:江蘇省農業科學院農業生物技術研究所
品種來源:寧9144系選(揚麥5號/86-17(寧豐小麥/早熟5號))
特征特性:春性,全生育期204天左右,與對照揚麥158熟期相當。幼苗直立,葉色深綠,長勢較旺盛,分蘗力偏弱,成穗率較高。株高95厘米左右,株型較松散,成株葉片較長、下披。穗層較整齊,穗紡錘型,長芒,殼色略紅,紅粒,籽粒半角質,較飽滿。平均畝穗數28.7萬穗,穗粒數42.4粒,千粒重40.75克。抗寒性與對照揚麥158相當。抗倒性中等偏弱。熟相一般。接種抗病性鑒定:中抗赤霉病、紋枯病,高感條銹病、葉銹病、白粉病。2005、2006年分別測定混合樣:容重786克/升、806克/升,蛋白質(干基)含量13.53%、13.42%,濕面筋含量29.7%、29.9%,沉降值37.5毫升、31.5毫升,吸水率59.7%、59.1%,穩定時間5.9分鐘、4.7分鐘,最大抗延阻力308E.U、402E.U,延伸性16.8厘米、14.4厘米,拉伸面積69.6平方厘米、79.4平方厘米。
產量表現:2005-2006年度參加長江中下游冬麥組品種區域試驗,平均畝產401.47公斤,比對照揚麥158增產2.99%;2006-2007年度續試,平均畝產442.41公斤,比對照揚麥158增產5.56%。2007-2008年度生產試驗,鄂皖蘇浙4省平均畝產424.88公斤,比對照揚麥158增產7.10%;河南信陽點平均畝產471.70公斤,比對照豫麥18增產6.79%。
栽培技術要點:長江中下游地區適宜播期為10月下旬至11月初,江蘇淮南地區為10月底至11月上旬,每適宜基本苗15萬苗左右,注意防止倒伏,防治白粉病、葉銹病和條銹病。
審定意見:該品種符合國家小麥品種審定標準,通過審定。適宜在長江中下游冬麥區的江蘇和安徽兩省的淮南地區、湖北中北部、河南信陽、浙江中北部種植。
審定編號:國審麥2008006
品種名稱:金麥8號
選育單位:鄭州瀏虎種子有限公司
品種來源:周麥12/豫麥49//西安8號
特征特性:半冬性,中熟,成熟期比對照豫麥49和新麥18略晚。幼苗半匍匐,長勢旺,分蘗力較強,春季起身拔節慢,抽穗遲。株高84厘米左右,株型緊湊,旗葉寬大下披,莖桿彈性好。穗層整齊,穗紡錘型,長芒,白殼,白粒,籽粒角質,飽滿度好,黑胚率中等,外觀商品性好。平均畝穗數36.8萬穗,穗粒數38.2粒,千粒重40.4克。冬季抗寒性較好,較耐倒春寒。抗倒性較好。耐后期高溫。葉片功能期長,灌漿充分,成熟較早,熟相好。接種抗病性鑒定:高抗桿銹病,中感紋枯病、赤霉病,中感至高感葉銹病,高感條銹病、白粉病。2006年、2007年分別測定混合樣:容重796克/升、791克/升,蛋白質(干基)含量13.41%、14.25%,濕面筋含量31.2%、31.5%,沉降值29.3毫升、33.5毫升,吸水率66.7%、61.0%,穩定時間2.6分鐘、3.6分鐘,最大抗延阻力120E.U、324E.U,延伸性14.5厘米、15.6厘米,拉伸面積26.0平方厘米、70.0平方厘米。
產量表現:2005-2006年度參加黃淮冬麥區南片冬水組品種區域試驗,平均畝產532.04公斤,比對照1新麥18增產2.23%,比對照2豫麥49增產2.75%;2006-2007年度續試,平均畝產542.1公斤,比對照新麥18增產4.4%。2007-2008年度生產試驗,平均畝產533.5公斤,比對照新麥18增產6.3%。
栽培技術要點:適宜播期10月上中旬,高水肥地每畝適宜基本苗16萬-18萬苗,中水肥地每畝適宜基本苗20萬苗。注意防治白粉病和赤霉病。
審定意見:該品種符合國家小麥品種審定標準,通過審定。適宜在黃淮冬麥區南片的河南中北部、安徽北部、江蘇北部、陜西關中地區、山東菏澤地區高中水肥地塊早中茬種植。
審定編號:國審麥2008007
品種名稱:漯麥9號
選育單位:河南省漯河市農業科學院
品種來源:周麥13號/百農64
特征特性:半冬性,中晚熟,成熟期比對照豫麥49號和新麥18晚1天。幼苗半匍匐,分蘗力中等,苗期長勢壯,春季起身拔節早,兩極分化慢,抽穗早,成穗率較高。株高77厘米左右,株型較緊湊,莖稈有蠟質、彈性好,旗葉短寬上沖。穗層厚,穗近長方型,長芒,白殼,白粒,籽粒半角質,飽滿度較好,容重中等,黑胚率偏高。穗大碼密,結實性較好。平均畝穗數36.5萬穗,穗粒數36.9粒,千粒重44.5克。冬季抗寒性較好,耐倒春寒能力弱。抗倒性好。耐后期高溫,灌漿較快,熟相好。接種抗病性鑒定:慢葉銹病,中感稈銹病,中感至高感條銹病,高感白粉病、赤霉病、紋枯病。部分區試點發生葉枯病。2006年、2007年分別測定混合樣:容重779克/升、792克/升,蛋白質(干基)含量13.00%、13.65%,濕面筋含量28.5%、28.8%,沉降值23.9毫升、26.2毫升,吸水率56.1%、57.6%,穩定時間2.6分鐘、2.5分鐘,最大抗延阻力194E.U、146E.U,延伸性13.6厘米、15.2厘米,拉伸面積38平方厘米、33平方厘米。
產量表現:2005-2006年度參加黃淮冬麥區南片冬水組品種區域試驗,平均畝產541.8公斤,比對照1新麥18增產2.87%,比對照2豫麥49號增產3.38%;2006-2007年度續試,平均畝產538.4公斤,比對照新麥18增產3.15%。2007-2008年度生產試驗,平均畝產537.8公斤,比對照新麥18增產7.2%。
栽培技術要點:適宜播期10月上中旬,每畝適宜基本苗15萬-20萬苗。注意防治白粉病、紋枯病和赤霉病。
審定意見:該品種符合國家小麥品種審定標準,通過審定。適宜在黃淮冬麥區南片的河南中北部、安徽北部、江蘇北部、陜西關中地區、山東菏澤地區高中水肥地塊早中茬種植。
審定編號:國審麥2008008
品種名稱:周麥23號
選育單位:河南省周口市農業科學院
品種來源:周麥13號/新麥9號
特征特性:弱春性,中熟,成熟期比對照偃展4110晚2天。幼苗半匍匐,分蘗力中等,苗期長勢壯,春季起身拔節略遲,兩極分化快,成穗率中等。株高85厘米左右,株型稍松散,莖稈粗壯,旗葉寬大、上沖。穗層整齊,穗長方型,長芒,白殼,白粒,籽粒半角質,卵圓型,飽滿度中等,黑胚率稍高。平均畝穗數35.5萬穗,穗粒數40.2粒,千粒重44.5克。冬季耐寒性較好,耐倒春寒能力中等。抗倒性較好。較耐后期高溫,熟相較好。接種抗病性鑒定:慢葉銹病,中感白粉病、紋枯病,高感條銹病、赤霉病、稈銹病。部分區試點發生葉枯病。2007年、2008年分別測定混合樣:容重778克/升、784克/升,蛋白質(干基)含量14.38%、14.09%,濕面筋含量29.1%、30.0%,沉降值41.1毫升、41.9毫升,吸水率60.1%、59.8%,穩定時間6.4分鐘、5.2分鐘,最大抗延阻力500E.U、376E.U,延伸性16.8厘米、18.4厘米,拉伸面積110平方厘米、92平方厘米。
產量表現:2006-2007年度參加黃淮冬麥區南片春水組品種區域試驗,平均畝產554.0公斤,比對照偃展4110增產9.1%;2007-2008年度續試,平均畝產600.9公斤,比對照偃展4110增產8.4%。2007-2008年度生產試驗,平均畝產558.2公斤,比對照偃展4110增產8.6%。
栽培技術要點:適宜播期10月15-30日,每畝適宜基本苗14萬-18萬苗,注意防治銹病和赤霉病。
審定意見:該品種符合國家小麥品種審定標準,通過審定。適宜在黃淮冬麥區南片的河南中北部,安徽北部、江蘇北部、陜西關中地區中高肥力地塊中晚茬種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