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增長防通脹如何平衡?
從近期公布的經濟數據來看,年內GDP“保8”的目標達到已無異議,央行此時提出“防通脹”是否意味著下半年調控重心的轉移?
對此,專家們的態度與央行的表述一樣明確。劉煜輝分析,保經濟增長與防通脹其實是相互矛盾的兩個目標,決策當局無疑期許兩者的調和,但從經濟史上看,這種平衡是鮮有成功先例的。從表述上不難看出,“保增長”依然是第一位。
北京師范大學經濟研究中心主任鐘偉提出,之前提出的“兩防”要做一個調整,由“防過熱、防通脹”變成“防通脹、保增長”,“增長如果不保住,是會掉下去、會滑坡的,解決其它問題也就很難有保障。”
不過,對于央行提出的防止通脹的提法,市場人士分析只是個信號而已,不必擔心政策的收緊。國家信息中心專家委員會委員高輝清也表示,除非經濟形勢穩定回升,否則宏觀政策不會有太大轉向。
“下半年若CPI轉正則宏觀政策或有大的調整。”劉煜輝向本報記者解釋,由于宏觀政策具有遲滯性,未來政策轉向的可能性不大,只有當現實價格指數、貨幣等因素出現通脹反應,政策似乎才有大調的理由。”但這并不表示現在可以在防通脹方面喘息片刻。
貨幣政策微調已展開
5月份在上海參加陸家嘴金融論壇時,中國人民銀行行長周小川首次表態,貨幣政策需要微調。而最近一個月來,央行已經通過啟動一年期央票,提升正回購和央票利率、發行定向央票、要求銀行上報月末信貸數據等方式進行貨幣調整,市場將央行的這些動作解讀為微調政策在展開。
在7月15、16日舉行的人大財經委員會議上,央行相關負責人再次表示,將根據國內外經濟走勢以及物價變化,運用市場手段,進行動態微調,把握好政策實施的重點和力度的節奏;妥善處理支持經濟發展和防范化解金融風險的關系。
業內專家們認為,目前通脹壓力持續增長,而央行握有市場貨幣量的直接控制權,所以防通脹的主導應是央行。但是對于目前央行采取的發行短期央票、信貸窗口指導以及風險指引等常規性措施的效果,業內人士并不看好。
德意志銀行大中華區首席經濟學家馬駿認為,央票、窗口指導、風險指引等軟性的措施,很難達到有效抑制流動性過度擴張的效果。
“常規性貨幣調控措施已不足以剎住過于充裕的流動性,應該從源頭上嚴格控制新項目的審批。”劉煜輝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多次表示。他進一步解釋說,現在全國各地都像“大工地”,如果再批新項目,信貸不可能收得住;從央行來說,防通脹最有效的不是調貨幣供應量,而是直接控制信貸規模,重啟月度、季度信貸控制,全面收緊房地產信貸。
“防通脹的主導還是央行”,高輝清表示,其他部門也必須予以配合,如投資項目和農產品價格控制就不只在于央行。目前這些措施,不論是央行的還是其他部門的,均只起到緩解作用,總體上信貸和通脹的上漲走勢不大可能消除。(記者呂天玲 實習生信美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