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訪人:記者 朱劍紅解讀人:國家發改委有關負責人
1個明確目標
2020年,我國糧食生產能力達到11000億斤以上
《規劃》提出到2020年,我國糧食生產能力達到11000億斤以上,比現有產能增加1000億斤。
這位負責人表示,《規劃》提出的這個目標完全可能完成。但要說明的是,受我國氣候、水土資源、耕作制度等因素的影響,未來12年在完成糧食增產總量目標的同時,仍然存在糧食品種結構不平衡的問題,其中小麥和稻谷將產大于需,玉米和大豆產需仍有缺口。為緩解糧食品種結構矛盾,《規劃》也進行了部署,提出了應對的措施。
之所以要制定《規劃》,主要是因為農業仍然是國民經濟的薄弱環節,糧食和食物安全仍然面臨嚴峻挑戰:一是受耕地、水資源、氣候等因素變化影響,糧食繼續增產的難度越來越大;二是糧食需求剛性增長,糧食供求將長期處于緊平衡狀態;三是糧食品種結構和生產布局矛盾突出,國際市場糧食價格大幅波動,宏觀調控難度加大;四是糧食生產比較效益低下將長期存在,政策支持需要不斷加強,建立促進糧食生產穩定發展長效機制的任務艱巨。
6個增產途徑
改善灌溉,推廣良種和先進技術等
針對目前我國糧食生產存在的主要制約因素,《規劃》著眼于我國糧食增產潛力,從6個方面提出了未來增產的主要途徑(見上圖)。
根據我國農業區劃特點、生產技術條件和增產潛力等因素,《規劃》將全國糧食生產區劃分為核心區、非主產區產糧大縣、后備區和其它地區四類地區。糧食生產核心區是從13個糧食主產省(區)選出的680個糧食生產大縣(市、區、場),功能定位是提高商品糧調出能力;非主產區產糧大縣是從11個非糧食主產省(區)選出的120個糧食生產大縣,功能定位是提高區域自給能力;后備區是吉林等省區的部分適宜地區,功能定位是加強國家糧食戰略儲備。根據不同區域的特點,《規劃》分別提出了相應的建設任務。
9個長效機制
保護耕地,加快科技進步,深化改革等
《規劃》提出了促進糧食生產的9個長效機制:一是落實糧食省長負責制,明確中央和地方糧食安全責任;二是堅持家庭承包經營制度,穩步推進土地規模經營;三是嚴格耕地資源保護,穩定糧食播種面積;四是加快農業科技創新,提高技術裝備水平;五是加大基礎設施投入力度,完善建管機制;六是擴大財政補貼規模,完善獎補政策;七是深化糧食流通體制改革,完善糧食流通體系;八是加強糧食市場宏觀調控,保障國家糧食安全;九是引導糧食生產和消費,促進糧食品種結構平衡。
這位負責人重點強調了三點:一是切實保護好耕地,保護和調動農民的種糧積極性,穩定糧食播種面積,這是糧食增產的基礎;二是加快科技進步,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提高單產水平和抗災能力,這是糧食增產的主要途徑;三是深化體制機制改革,加快探索建立糧食主產區與主銷區的利益聯結機制,穩定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整合糧食產能建設資金并完善農業基礎設施建管機制,這是糧食增產的體制保障。
4項落實舉措
每隔4年對各省區市規劃實施情況評估一次
《規劃》明確了有關部門、各級政府的工作職責。一是承擔建設任務的省區市要成立由政府主管領導負責的規劃實施領導小組,協調規劃組織實施的具體工作。要制定本地區的實施規劃,將增產任務分解落實到縣,建立目標責任制,明確縣級政府的主體責任和相關政策措施,確保完成糧食增產任務。二是國務院有關部門要按照職責分工,密切合作,加大支持力度。要按照規劃要求將現有資金向糧食核心區和非主產區產糧大縣傾斜。三是加強規劃實施和政策落實的監督檢查。四是開展規劃實施的階段性評估和環境影響跟蹤評價,每隔4年對各省區市規劃實施情況評估一次,根據評估結果及時調整完善規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