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舊城改造,也伴隨著財富效應的顯現。許多原住民因拆遷而集體暴富,僅一個崗廈村就造就了10個億萬富豪與數個千萬富翁,讓社會公眾既艷羨,也不乏指責。財富效應背后,也伴隨著房價推高,違建回潮等現象,城市更新難言輕松。
探訪:深圳城市更新遭遇調控:銀行狂熱 難解開發商憂慮
觀察:寄望《拆遷條例》修訂能解各方矛盾
崗廈全村皆富翁
深圳某銀行職員小李,近日成為單位里最忙的人。因為是本地人,他家在深圳龍崗區擁有一棟民房,這一段時期來,小李下班后就推掉一切應酬,趕回家監督工人蓋樓,他家準備在5層小樓的頂上,再加蓋一層。
加蓋的原因很簡單,小李家的房子處于未來一個商務區的規劃內,若加建的一層能夠獲得承認,有可能會帶來數十萬甚至數百萬的補償款。小李說,他們周圍已經有很多人在這樣干了,當然,這種搶建從法規上來說,是不允許的,所以他們只好選擇在夜晚悄悄搶建。
崗廈東樓園片區,部分居民的樓頂四周用鐵皮或藍色紗網圍了起來,后面隱約可見鋼筋和水泥柱子,還有工人作業的身影。
小李搶建的直接動機來于一則消息的刺激——深圳福田區崗廈河園片區改造成就了10個億萬富豪與數個千萬富翁。這樣巨大的財富效應,讓在深圳擁有自建房的本地人聯想翩翩。
若想了解深圳舊城改造的財富效應,深圳崗廈村是一個很好的標本。
崗廈村位于深圳市福田區核心地段,被稱為深圳CBD最后的城中村。改造前的崗廈約有15萬平方米,有數百棟各種產權形式的自建樓房。2007年,崗廈河園片區改造舉行集體物業簽約儀式,正式啟動了改造工程。然而,因為賠償標準的談判難有結果,改造雙方一直僵持不下。
經過反復的磋商后,崗廈改造的拆遷補償方案一直到今年才最終塵埃落定,方案共有“兩個標準、三種模式、六種選擇”。兩個標準,一種是按面積劃分:480平方米以內按1∶1補住宅,超過480平方米按1∶0.88補公寓;另一種標準按層數劃分:首層按1∶0.9補集中商業物業,二層以上按1∶0.9補住宅或公寓。三種模式,即一是選全部實物補償,二是選全部貨幣補償,三是可選實物和貨幣補償相結合。兩個標準加三種模式,即產生六種選擇方式。根據補償方案,如果選擇貨幣補償,住宅公寓每平方米1.28萬元,集中商業每平方米2.38萬元。
由于多年來的故土情結,崗廈村民大多以選擇房產補償為主,根據周圍新樓盤的市價推算下來,如果房價維持在每平方米3萬元左右的話,只需要擁有3000多平米房產就可以過億元,而在崗廈村民中,房屋面積最大的一個家族擁有約6000多平米房產。知情人透露說,崗廈原住民中個人資產過億元的可能會接近10個,可以說是全村幾乎無人不是千萬富翁。
巨額的補償已經讓公眾咋舌不已,然而并不是所有的崗廈村民都感到滿意,在崗廈河園片區的南邊路口,就有一棟7層的黃色小樓頑強的保持著原狀不肯撤離。因為底層有多間臨街門面,開發商計劃給予3000萬的補償金額,但業主一口咬定非5000萬元不搬,雙方就一直僵持不下,至今這棟小樓仍然孤零零聳立在路邊。
記者了解到,因補償未到達期望值或者其他原因,崗廈河園片區迄今仍有5%的村民沒有簽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