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首次超過廣東][多個經濟大省富可敵國 廣東經濟總量超沙特][省域宏觀經濟競爭力排名 廣東江蘇上海居前三][省域產業經濟競爭力排名 江蘇山東廣東居前三位][部分省份與G20國家主要經濟指標競爭力比較][江西環境競爭力全國第三][2010年中國省域競爭力藍皮書發布暨省域經濟研討會實錄]
中國網訊 2008~2009年中國省域經濟綜合競爭力孰強孰弱,日前已見分曉。記者于昨日(28日)在中國社會科學院召開的《中國省域經濟綜合競爭力發展報告(2008~2009)》藍皮書(簡稱藍皮書)發布會暨省域經濟研討會上獲悉,作為全國經濟綜合競爭力研究中心2010年重大研究成果的藍皮書向社會公布了中國內地31個省級行政區以及港澳臺地區經濟綜合競爭力的評價結果。2008年,上海、北京、江蘇三省市位列全國31個省級行政區經濟綜合競爭力前三甲。此外,在今年的評價報告中,根據港澳臺地區經濟發展的實際,課題組在2009年版省域競爭力藍皮書所構建的港澳臺地區經濟綜合競爭力指標評價體系的基礎上,進一步充實和完善了指標評價體系,形成了由1個一級指標、8個二級指標、19個三級指標和106個四級指標組成的評價體系,對2007~2008年港澳臺地區和中國內地31個省市區的經濟綜合競爭力進行綜合排名。2008年,臺灣第一、香港名列第二、澳門位居第十。臺灣上升了1位,澳門則下降了1位。
據悉,該《藍皮書》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根據黨的十七大報告和2009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順應全球經濟形勢和國內經濟社會發展任務的新形勢、新變化,更加注重科學發展、更加注重民生和更加注重統籌協調發展,因此,今年公布的《藍皮書》在廣泛征收和吸取國內權威專家意見的基礎上,對原有的省域經濟綜合競爭力評價指標體系進行了相應地微調,主要是四級指標有所變化,原有指標體系包括207個四級指標,經過調整,共去掉了8個四級指標,增加了9個四級指標,涉及到7個二級指標組和13個三級指標組,調整后指標體系包含1個一級指標,9個二級指標,25個三級指標,208個四級指標。
2008年全國各省、市、區經濟綜合競爭力處于上游區(1~10位)的依次為:上海市、北京市、江蘇省、廣東省、浙江省、天津市、山東省、遼寧省、福建省、內蒙古自治區;排在中游區(11~20位)的依次為湖北省、河北省、黑龍江省、河南省、吉林省、四川省、山西省、湖南省、安徽省、陜西省;處于下游區(21~31位)的依次排序為江西省、重慶市、海南省、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寧夏回族自治區、廣西壯族自治區、云南省、青海省、貴州省、甘肅省、西藏自治區。
與2007年相比較,排位上升的有9個省、市(區),上升幅度最大的是吉林省,排位上升了4位,湖北省和寧夏回族自治區排位均上升了3位,黑龍江省排位上升了2位,天津市、遼寧省、江蘇省、海南省和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等5個省、市(區)排位均上升了1位;12個省、市(區)排位沒有變化,分別為北京市、河北省、內蒙古自治區、上海市、浙江省、江西省、重慶市、四川省、貴州省、西藏自治區、陜西省和甘肅省;排位下降的有10個省、市(區),下降幅度最大的是山西省,排位均下降了4位,其次是河南省和廣西壯族自治區3個省、市(區),排位均下降了3位,安徽省、福建省、山東省、湖南省、廣東省、云南省和青海省等7個省排位均下降了1位。
在2007~2008年評價期內,沒有省、市(區)經濟綜合競爭力排位的升降出現跨區段變化。
從全國區域間經濟綜合競爭力的綜合測算和分差來看,2008年全國4大區域經濟綜合競爭力的評價分值依次為:東部地區31.01分、中部地區19.99分、西部地區15.62分、東北地區22.17分,4大區域的分值比差為1:0.64:0.50:0.71,西部地區經濟綜合競爭力分值剛好為東部地區的一半,差距仍然明顯。與2007相比,西部地區與東部的差距縮小了0.36分,表明西部地區競爭力有所提升,但差距仍然較大;中部地區和東北地區與東部的差距都有所縮小。
從2007-2008年區域經濟綜合競爭力平均分值變化情況看,四個地區分值都有明顯上升,其中東北地區分值上升最多,增加了2.28分;其次為中部地區和西部地區,分別增加了1.46分和1.22分;東部地區平均分值上升幅度相對小些,為0.86。由此反映出東北地區各省份經濟綜合競爭力平均而言提升比較快,與東部地區的差距呈現逐步縮小的趨勢(2007年的分差為10.27分,2008年的分差為8.84分),中部地區、西部地區與東部地區競爭力差距也呈現繼續縮小的趨勢。這充分說明我國四大區域經濟綜合競爭力發展的協調性日益增強,均衡性有一定程度的提高。
從區域內部經濟綜合競爭力的差異分析來看:
(1)東部地區10個省份的經濟綜合競爭力排位絕大部分都在上游區,只有河北省處于中游區和海南省處于下游區,其他8個省份都處在全國經濟綜合競爭力的上游區,并且排位比較穩定,變化不明顯,說明東部地區處于絕對優勢地位。但在東部地區的10個省份內部,競爭格局也是不平衡的,最明顯的差距體現在海南省與其他省份之間,就是同樣排在上游區的省份,也存在較大的差距,從競爭力得分看,除上海市以外,北京市、江蘇省和廣東省得分都在90分以上,而福建省只有60多分,河北省分值只有上海市的一半強,與北京市和廣東省的分值也有較大的差距。另外由于競爭力得分的變化,使得處于上游區的幾個省份競爭力排位有所變化,其中有江蘇省和廣東省排位對調,天津市和山東省排位對調,但總體上看,兩年之間各地區內部的排位還是相對比較穩定的。
(2)中部地區6個省份的經濟綜合競爭力排位除江西省處在下游區外,其他5個省都處在中游區,與2007年相比,2008年湖北省、河南省和山西省綜合排位波動明顯,分布上升3位、下降3位和下降4位,而湖南省和安徽省的綜合排位都下降了1位,中部地區各省經濟綜合競爭力排位不夠穩定。從競爭力得分來看,中部地區與上游區各省份得分差距較大,與下游區各省份之間得分差距更小,這說明從整體上而言中部地區不具備明顯的競爭優勢。中部地區內部的6個省份也表現出明顯的非均衡性,湖北省處于中游區的前列,而安徽省處于中游區的末尾,江西省則處于下游區。從地區內部的排位變化來看,湖北省從中部地區的第3位上升到中部地區的第1位,河南省從中部地區的第1位下降到第2位,山西省從中部地區的第2位下降到第3位,這反映了中部地區各省份競爭力相對變化較大。
(3)西部地區12個省份的經濟綜合競爭力排位大多數處在下游區,只有內蒙古自治區處于上游區,四川省和陜西省處于中游區,其他各省份處于明顯的競爭劣勢地位,從表2-2的競爭力得分來看,西部地區平均得分只有東部地區得分的一半,表明其競爭力與上游區相比有很大差距,但西部地區與中部地區相比,很多省份的競爭力得分差距很小,其競爭力劣勢就不太明顯。但從2007-2008年得分來看,平均得分有所增加,與東部地區的差距在縮小,特別是內蒙古自治區連續兩年處于上游區,說明西部大開發戰略的實施,使西部地區的競爭優勢得到加強。從西部地區12個省份的內部來看,同樣存在明顯的非均衡性,特別是內蒙古自治區處于上游區,在全國處于競爭優勢地位,與西部地區其他省份相比,具有明顯的競爭優勢。除內蒙古自治區以外,盡管其他各省份的排位是比較接近的,但從競爭力的得分看,各省份之間的差距也是很明顯的。比如,同樣是處于下游區,重慶市綜合得分是西藏自治區得分的1.65倍。正是由于存在這種明顯的差距,使得西部地區各省份之間的綜合競爭力排位相對穩定,除了少數省份排位有所調整以外,沒有太大變化。
(4)東北地區3個省份的經濟綜合競爭力排位分布越來越接近,2007年遼寧省排在上游區,黑龍江省處于中游偏上,而吉林省處于中游偏下,作為一個整體的區域特征不明顯,但是到了2008年,三個省份的競爭力綜合排位都有上升,特別是黑龍江省上升了4位,從中游偏下進入中等位置,使得東北地區三個省份競爭力綜合排位區域靠攏。從得分來看,2008年顯著增加,不但明顯縮小與東部地區平均得分的差距,還拉大了與中部地區的差距,說明相對于其他地區,東北地區2008年競爭優勢得到較大提升。
《中國省域經濟綜合競爭力發展報告(2008~2009)》藍皮書是由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管理世界雜志社、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福建省人民政府發展研究中心、福建師范大學等單位于2006年1月聯合成立的“全國經濟綜合競爭力研究中心”2010年的重大攻關課題。該藍皮書已連續發布四部《中國省域經濟競爭力》藍皮書,具體由全國經濟綜合競爭力研究中心福建師范大學分中心負責組織研究,是財政部批準和資助的中央與地方共建高校特色優勢學科實驗室《福建師范大學區域經濟綜合競爭力實驗室》2009~2010年的研究成果,同時也是福建師范大學省重點學科政治經濟學2009~2010年的重大攻關課題的最終研究成果。該書在福建師范大學原校長、博士生導師李建平教授、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管理世界雜志社社長高燕京和福建省人民政府發展研究中心主任李閩榕博士的直接指導下,在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謝壽光社長的支持下,由全國經濟綜合競爭力研究中心福建師范大學分中心組織專家學者開展深入研究,全書歷時近一年,研究對象涉及中國內地31個省市區和香港、澳門和臺灣地區,時間跨度為2007~2008年,200多萬字,數據采集、錄入和分析工作龐雜而艱巨,采集、錄入基礎數據15.8萬多個,計算、整理和分析數據近80多萬個,共制作簡圖1300幅、統計表格1300個,競爭力地圖33幅,建立數學模型2個。書中所采用的數據全部來自2008年和2009年《中國統計年鑒》以及相關省市、部門提供的專業年鑒、統計公報等。該書所構建的中國省域經濟綜合競爭力指標評價體系,具有鮮明客觀性、系統性、邏輯性、宏觀性、創新性,論述系統全面、視角新穎、觀點獨到、內容豐富、資料翔實的特點。此外,該書緊密結合全球金融危機以及國內經濟形勢,對各省市區就如何提升經濟綜合競爭力提出具有較強針對性和可操作性的對策建議,不僅在深化我國區域經濟綜合競爭力研究方面具有相當的學術創新價值,而且對當前我國各省級行政區應對危機、推動發展具有重要的政策指導作用和現實意義,可謂是近年來我國區域經濟發展戰略研究領域的一部集大成之作,值得理論界、學術界、政府部門和區域經濟發展戰略決策者及相關人員一讀。
創新是學術研究的終極目標和神圣使命,也是學術的生命之所在。省域競爭力藍皮書發布四年來,能夠持續得到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其中重要的一點就是每年都有創新。那么,2010年藍皮書與2009年的藍皮書相比,它的突破與創新點體現在哪里呢?主要有以下四個方面:(1)首次嘗試選取GDP、人均GDP、進出口總額、固定資產投資總額、最終消費支出、居民消費支出等10多個主要經濟指標,把本評價期內我國大陸地區排名前十位的省份與G20國家進行簡單的國際比較,形成了中國內地10個省份和18個國家(由于歐盟作為一個聯合體,和中國一起沒有納入比較范圍)共28個單位參與比較。從中可以更好地反映我國省域經濟綜合競爭力的狀況,同時,通過這樣的比較,力圖反映我國各省市區在抵御全球金融危機,實現經濟復蘇當中所體現的活力和競爭力。因為我國各省市區在本評價期內呈現的競爭力和發展活力,推動了全國經濟呈現V型反彈,這不僅對一個擁有13億人口大國的國家來說,為保持國民經濟平穩、健康發展是至關重要的,也是對世界經濟盡快走出金融危機的陰霾而作出的突出貢獻。(2)充實并完善了港澳臺地區經濟綜合競爭力的指標評價體系。在2009年版省域競爭力藍皮書所構建的港澳臺地區經濟綜合競爭力指標評價體系的基礎上,進一步充實和完善了指標評價體系,形成了目前由1個一級指標、8個二級指標、19個三級指標和106個四級指標組成的評價體系,采集了2007~2008年港澳臺地區的經濟數據,對中國內地31個省市區及港澳臺地區的經濟綜合競爭力進行綜合排名,以期能全面、客觀地反映包括港澳臺地區和中國內地31個省級區域經濟綜合競爭力的發展變化,并分別就如何提升港澳臺地區經濟綜合競爭力提出了對策建議。(3)在各省市區經濟綜合競爭力的對策分析部分,把2008~2009年度各個層級指標的對比分析充分納入到分析思路之中,更加直觀、全面地反映本評價期內經濟綜合競爭力的變化情況,提出的對策建議緊密結合全球和國內經濟新形勢、新變化和新要求,更加貼近各省市區經濟發展的實際,更具有時代性、針對性和操作性。(4)加強了對全國各省、市、區經濟綜合競爭力的區域分布的深度分析。各省、市(區)經濟綜合競爭力排位,反映出的只是排序位差,上下位之間相差0.1分是相差1位,相差10分也是相差1位,不能反映各個位差之間的實際差距,自然也不能反映不同地區之間的實際差距。所以,今年的藍皮書特別加強了對各省、市(區)經濟綜合競爭力的實際差距及其均衡性進行深入研究和分析的內容,為進一步分析當前我國區域經濟差異提供了有益的參考借鑒。
據介紹,全國經濟綜合競爭力研究中心成立的宗旨是每年定期向社會發布有關中國省域經濟綜合競爭力、產業經濟和企業競爭力等競爭力問題的綜合評價報告。該中心還定期舉辦“全國省域經濟綜合競爭力高層論壇”、“海峽兩岸競爭力高層論壇”,邀請國內競爭力研究領域的著名專家學者、政府官員和企業精英共同探討競爭力研究的新內容、新方法。除此之外,自2009年10月起,獲準創辦了全國第一本專門從事研究競爭力的公開發行刊物,即《綜合競爭力》雜志,我們真誠地愿與學術界同仁、政府管理者、企業家、理論研究與實踐者共同深化對區域經濟綜合競爭力研究,為中國競爭力經濟學的發展做出應有的貢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