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統計局日前公布了4月經濟數據,與市場預期基本一致,中國經濟的主要經濟數據在二季度的首月均表現平穩。
需要指出的是超出市場預期的幾項指標,其中一大類是各主要價格指標。CPI同比上升了2.8%,創下數十月來的高點,離央行的政策門檻3%也僅有一步之遙。PPI同比上升了6.8%,大大高于市場預期的6.5%,也創下經濟危機以來的高點,同時意味著未來其向CPI的傳導力度將更強。由于價格趨勢形成后,短期內將很難被改變,因此相關的政策需要提前入場,控制價格上漲趨勢以及價格上升預期。
超出預期的另一大類數據是信貸數據。4月份的新增貸款超過7000億元,大大高于市場預期。同時,M1同比增速再度突破30%的關口,預示著市場流動性的過剩。之前,央行宣布上調存款準備金率,這讓市場開始擔憂信貸數據超增長。果不其然,信貸數據不僅超增長,而且超出的幅度整整達到2000億元人民幣,這不得不讓市場擔憂未來的收緊步伐將更加“超預期”。
筆者認為,與目前央行不斷發行各種期限央票,同時升高金融機構的存款準備金率的各項調控舉動相比,中國的加息也不能再顯得猶豫。按照目前CPI上漲的慣性來看,5月份的CPI同比增速將超過3%,6月份則會超過4%,與其到了數據公布時再度拉響“紅色警報”,不如針對目前的物價上漲趨勢進行有的放矢的調控,而最重要的一步就是加息。
首先讓我們來分析目前的各項調控政策,來讀懂為什么調控頻出、經濟過熱的腳步卻越來越近。目前,央行的主導策略是調整流動性。但實際上,控制流動性以及信貸節奏,控制的是供應而非需求。試想一下,企業無法取得信貸,就無法擴大再生產,而過少的商品進入市場,卻遇上了強力的市場的需求。因此,從某種程度上講,短期控制貨幣供應,并不一定能減輕通脹壓力,反而可能強化價格上漲的趨勢。同時,人民幣升值預期使熱錢不斷流入,導致外匯占款增加,從而增加貨幣供應量,使央行的收緊流動性政策效應打了折扣。
在這樣的情況下,控制通脹也需要控制需求,如果一味地促進內需而忽視可能出現的供需缺口,將會在很大程度上造成價格上漲的壓力。為什么加息能夠控制需求呢?第一,企業會因為融資成本的提高,減少對目前產能的投入,這與單純控制信貸產生的“融資難”的結果截然不同,因為“融資難”不會降低企業對未來市場需求的預期。融資成本的提高會使企業擇優選擇產品結構,淘汰落后產能,并逐步減少對生產的投入,從而也減輕對上游產業的需求。第二,老百姓會因為銀行利息的提高,將更多的現金存入銀行,這就減少了他們的短期需求。目前M1增長過快,也反映了由于負利率的長期存在,居民不愿意把流通中的現金轉變為定期存款,從而加重了市場上的流動性壓力。第三,對于普通居民來說,在物價上漲壓力上升時啟動加息,有利于增強普通居民對管理層控制通脹的信心。(澳新銀行中國經濟研究總監劉利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