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一段時間,中國宏觀經濟的調控政策將轉型到“穩增長,防通脹,促轉變”上來,這正是進行國內產業結構調整的機會
國務院5月5日召開全國節能減排工作電視電話會議,動員和部署加強節能減排工作,要求用鐵的手腕淘汰落后產能,并公布了《關于進一步加大工作力度確保實現“十一五”節能減排目標的通知》。
淘汰落后產能工作歷年均有部署,而今年的舉措之所以廣受關注,不僅在于其力度之大、手段之強,更在于它出臺的時間正處于宏觀經濟調控政策頻出的敏感階段。
“鐵腕”政策為何踩在當下這個時點上推出?在節能減排的目標之余,我們能否從中嗅出經濟政策轉型的信號?當下的經濟形勢是否已經為中國提供了實現產業政策調整的良好契機?這樣的調整對未來一段時間經濟走勢有何影響?
圍繞上述問題,《財經國家周刊》記者專訪了國家發改委宏觀經濟研究院副院長馬曉河。
“促轉變”首先就是淘汰落后產能
《財經國家周刊》:最新推出的淘汰落后產能政策,在力度方面你如何評價?
馬曉河:淘汰落后產能、節能減排的目標和任務,近幾年來每年都會根據不同產業部署,分解到各個省市區,要求當地的鋼廠、火電廠、小煤窯在規定時間內按相關規定進行淘汰。
從往年的經驗看,地方政府由于自身經濟利益,在淘汰落后產能上缺乏動力。這與地方領導業績考核同GDP掛鉤有直接關系。當地建一個鋼鐵廠、水泥廠,先不管是不是落后產能、過剩產能,對拉動地區GDP的確有立竿見影的效果,也有可觀的財政收入,同時還能提高當地的就業率。在以經濟增長速度為核心的考核體系下,讓地方自己削減產能,自然阻力很大。
但要看到今年的政策力度非常大,是往年所不能及的。例如對地方上淘汰落后產能的考核甚至動用了行政指標,對不能達到要求的地區領導要追究責任,可能撤職。因此這次政策落實下去的話,將會有明顯的效果。
《財經國家周刊》:淘汰落后產能的政策為什么會在今年這個時點上強勁發力?
馬曉河:目前我們完成十一五規劃節能減排的目標,壓力還比較大,僅剩一年的時間來完成剩余的節能減排目標任務,沒有強有力的措施恐怕難以達到。在過去多年的經濟增長中,伴隨而來的是高投入、高物耗、高耗能產業的比重過大。從2000年到2008年,全國能源消費量從13.86億噸標準煤增加到28.5億噸標準煤,增長了105.7%;其中工業耗能更甚,從8.96億噸升至19.7億噸,增長118.8%,工業能耗量占全社會能源消費的比重從64.4%升到了69.1%。這使得淘汰落后產能的緊迫性大大增加。
同時,目前的經濟形勢與去年相比有較大不同。當前中國經濟企穩回升的勢頭明顯,正處于“V”型曲線的右端,第一季度各項數據表明,中國經濟增長已經進入快車道。同時,外需市場明顯回暖,出口增長對經濟的拉動作用會在今年有所恢復。因此在當下,保增長的壓力相對于去年減弱,對經濟增長的態度以求穩為主,防止出現過快苗頭。這為加大力度淘汰落后產能、進行產業結構調整帶來了空間。
此外還要注意到,這次金融危機給中國調整產業結構帶來了外在的壓力。由于去杠桿化的影響,美歐等國家未來將增加儲蓄,削減消費,而目前我國生產了太多發達國家未來可能要減少甚至不再購買的產品。而在高新技術產品、高附加值產品上,中國則將面臨更加激烈的國際競爭。
未來一段時間,中國宏觀經濟的調控政策將轉型到“穩增長,防通脹,促轉變”上來,這正是進行國內產業結構調整的機會。所謂“促轉變”,落實到當下的時點,首先便是淘汰落后產能。
|